兩岸評委們如何從
上千篇來稿精選出
最后的獲獎者呢?
初審階段
所有稿件征文1002篇由臺灣《中國時報》評審專家團研讀評審,以分數(shù)高低選出127篇,并印制《征文選編》(一、二、三冊)。
復審階段
大陸地區(qū)評審專家組對初審的《征文選編》篇目進行復審,以分數(shù)高低選出一、二、三等獎及佳作獎、入圍獎篇目。
決審階段
總召集人主持召開終審會議,由評委會兩岸主任委員及相關評委綜合兩岸評審團意見,按分數(shù)高低,研究定出獲獎名單及名次。
賽事回顧
2019年10月19日,“第四十屆時報文學獎暨金沙書院散文獎”啟動全球征文,征文主題是“兩岸視野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研究曾國藩第一人”的大陸著名作家唐浩明、臺灣著名作家楊渡擔任該項賽事評委會主任評委。

唐浩明先生在海滄做專題報告

楊渡老師(右)
利用華人地區(qū)最具影響力的《中國時報》平臺,面向全球華文寫作者征集,獲獎者將獲得獎金、獎狀。
最高獎金新臺幣15萬元,折合人民幣3.6萬元左右(具體以當天匯率換算為準)。
時報文學獎
時報文學獎1979年創(chuàng)辦,至今已舉辦四十屆,已成為世界“華人文學第一擂臺”,嚴歌苓、張大春、蔣勛、楊渡等文壇名家從此聲名鵲起。
海滄區(qū)被專家學者譽為“閩臺文化的基因庫、海絲文化的橋頭堡”,為了展現(xiàn)兩岸人文情懷、復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兩岸融合發(fā)展的重要平臺,從2019年起參與此項文學活動,并結合當日開工建設的金沙書院,著力將金沙書院散文獎打造成兩岸極具影響力的文學品牌。
主任評委說……
唐浩明
這次一共征集到1002篇散文,作者分布很廣,既有大陸的,也有臺灣的,還有海外華人。大陸作者分布十幾二十個省市區(qū),這說明雖然剛起步、第一次,但你們的組織工作還是到位的。那么多投稿量,過了一千篇,這個也很可觀。
金沙書院散文獎很有意義,我理解最重要的是它的兩岸性,這就證明兩岸同根同源,兩岸的文化認同。維護這種文化認同,就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是增進民族感情,海滄承擔這個使命很光榮,是為國家和中華民族做貢獻。
楊渡
《父親,我回來了》一文將父親命運與自身生命合而為一,讓父親的生命感受,貫入他返鄉(xiāng)的情感里。父即是我,我即是父。同時,其主題符合此次文學獎之意義。更希望鼓勵未來的創(chuàng)作者,寫出更多動人的故事。

金沙書院始建于公元1548年,時值全球大航海時代,中國明朝中期。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書院文化中,獨具海洋文化特色。
海滄于2019年10月開工重建金沙書院,由中國美術學院建筑藝術學院院長、國際頂級建筑大師王澍擔綱設計。建成后,將成為以講學授業(yè)、典藏展演、雅集交流為主體功能的現(xiàn)代創(chuàng)新型文綜合體,成為“兩岸人文地標”。
接下來
時報文學獎暨金沙書院散文獎
還將舉辦頒獎儀式及相關配套活動
今日海滄也會選刊優(yōu)秀獲獎作品哦
敬請期待!
來源:今日海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