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陽街道
上門收運模式 倒逼垃圾源頭分類
6月3日上午8點多,海滄區(qū)新陽街道一農社區(qū)下陳村,一輛載有黃綠兩色垃圾桶的三輪車,一邊用喇叭播放音樂,一邊沿著村道行駛,挨家挨戶收集垃圾。村民莊寶智聽到音樂聲后,趕忙從家里拎出兩袋垃圾,一袋廚余垃圾,一袋其他垃圾,經垃圾收運員開袋檢查,確認分類準確后,分別扔進綠色垃圾桶內和黃色垃圾桶內。
收運員收完垃圾后,把三輪車開到村口處,通過“車車對接”的方式,把垃圾桶從三輪車上搬下來,將垃圾倒入大的垃圾運輸車,再直運到垃圾末端處理廠,實現(xiàn)垃圾“日產日清”。
這是一農社區(qū)新實行的上門收運垃圾模式,每天早晚兩次,分別在6:30-8:30和18:00-20:00。該模式試運行一個多星期后,村民親身體會到撤點撤桶、上門收運帶來的諸多好處,紛紛支持垃圾分類。
“以前在一個地方集中投放垃圾,堆放久了容易發(fā)臭,引來老鼠、蒼蠅等。” 莊寶智說,“現(xiàn)在社區(qū)派人上門收垃圾,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方便,而且村容村貌也更加干凈整潔了。”
據(jù)介紹,新陽街道從2019年在農村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工作以來,直面轄區(qū)外來人口多、垃圾量大的特點,雖然已經解決了垃圾不落地的問題,但在推動源頭精準分類、準確投放的工作中遇到了瓶頸。今年5月,在海滄區(qū)垃分辦的指導下,新陽街道在總結示范村經驗的基礎上,以一農社區(qū)為試點,試行“上門收運”的模式。
“一農社區(qū)住戶分散、垃圾投放點小且多,試行新模式后,我們把垃圾投放點的桶撤掉,改為定時上門收運。” 一農社區(qū)居委會副主任廖丁貴說,“如果村民帶出來的垃圾沒有分類,收運員有權拒收,從而倒逼源頭精準分類、準確投放。”
新陽街道辦事處主任助理黃軍健表示,街道辦將一邊總結一農社區(qū)“上門收運”試點經驗,一邊在其他村居和城中村逐步推行、以點帶面,同時,將與海滄城建集團等通力合作,形成合力,鋪開農村生活垃圾源頭精準分類、準確按類投放、按類收運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