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阮菁如(左)和校醫(yī)交流疫情防控細節(jié)。(速寫/黃 嶸)
臺海網6月4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道 2020年初,新冠疫情發(fā)生,作為思明區(qū)疾控中心主任醫(yī)師,阮菁如24小時待命,冒著隨時可能被感染的風險,與確診患者近距離接觸,在抗疫一線逆行,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在全市學校逐步復學之際,阮菁如步履不停,緊鑼密鼓地籌備學校復學防疫工作,對轄區(qū)內出現發(fā)熱學生的學校逐一走訪追蹤,為孩子們筑牢安全防線。
從事疾控工作24年來,阮菁如曾與“非典”正面交鋒,也曾與手足口病疫情及甲型H1N1流感疫情搏斗。在一次次實戰(zhàn)中,她和她的團隊不敢有絲毫松懈,不斷積累經驗,齊心抗疫,百戰(zhàn)無前。
認真核實細節(jié)
防止信息偏差遺漏
1月22日,正在浙江老家探親的阮菁如接到命令,連夜搭乘飛機趕回廈門,迅速和同事們組建起新冠肺炎流行病學調查組,投入疫情防控的第一線。
“我們的工作主要是通過對病人深度問詢,將他們發(fā)病前14天一直到入院就診時的所有活動軌跡挖出來,細致到早晨幾點起床,吃了什么,去了哪里,見了誰,交流了多久,兩人間的距離有多近,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等。”阮菁如告訴記者,問詢看似簡單,但這么刨根問底的提問方式,往往會遇上不配合的患者。于是,阮菁如和同事們決定采用同步作戰(zhàn)模式,“我們這邊先通過心理疏導緩解患者的抵觸情緒,再與患者交流。與此同時,也會對患者家屬同步展開問詢,以防信息出現偏差或遺漏。”
患者們自身的狀態(tài)通常不是很好,回憶時常出現記憶模糊的狀況。面對這樣的情形,阮菁如和同事們心生一計——請患者出示手機上的電子支付憑證和消費記錄,再結合患者的記憶內容,最大限度地還原患者的活動軌跡。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期,曾有一名來廈觀光旅游的患者,由于擔心連累他的親友,便謊稱自己在廈期間一直待在賓館,并沒有出門。阮菁如通過對該患者的觀察,始終覺得不放心,于是她和同事們找到該患者入住的酒店,到前臺核實該患者的信息,這一下竟找出6名相關密切接觸人員。“我們立即和他的同行親友取得聯系,逐一確認患者的行動軌跡。”之后,阮菁如和同事們再次前往醫(yī)院,與患者核實發(fā)病時間,將其接觸人群的范圍進一步精準化。
“一個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往往需要耗費六七個小時,反復核對事實后,我們要連夜在4個小時內趕出報告,不敢出一絲錯漏,因為這些消息將第一時間推送到防疫指揮部,作為相關部門防疫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阮菁如直言,當時自己壓力非常大,生怕報告上的瑕疵造成不良影響,而這份壓力也在時刻提醒他們,疫情防控無小事,抗疫工作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松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