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書頁里的人物,女皇武則天,大胡子張飛,愛哭的林黛玉,發(fā)髻、長袍、大刀……伙伴們常常模仿故事里的人物情節(jié),這就是最原始的DIY游戲了。
小人書擺在街頭,一分錢看一本,厚一點的兩分錢,書攤也是我常常光顧的場所,一去就找那些沒看過的,比如《茶花女》、《霧都孤兒》、《牡丹亭》、《西廂記》等。如果幸好口袋有一毛錢,那我就可以很奢侈地享受半天的好時光,后來這種書攤漸漸少了,以至于絕了跡。
沒錢的時候,我也想盡一切辦法找書看。為了借一本嶄新的《野天鵝》,我還幫同學(xué)打掃過教室呢。
《野天鵝》,摸上去特別光滑,書上的那些天鵝,脖頸好長,姿態(tài)優(yōu)美,原來是公主艾麗莎的11個哥哥們變成的,奇妙的情節(jié)深深地感動了我。
艾麗莎的11個哥哥,是被繼母使用了魔法,這讓我第一次為故事里的主人公流淚。有一段時間,我經(jīng)常望著天邊的晚霞,期盼著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消除故事里的罪惡。
上初中后,我愛上了瓊瑤的書,愛上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愛上了《小婦人》、愛上了《簡愛》。我還省吃儉用,買了一本《紅樓夢》。
再后來,我愛上了古詩詞,詩集一本一本地背,一遍一遍地抄。真的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也許,這就是閱讀的魔力:動人心弦,常讀常新!
書籍里還有“大餐”呢,我很愛吃螃蟹,就是無意中讀到豐子愷的散文《緣緣堂隨筆》,看到了里面他父親吃肉的場景:把蟹肉剝出來不是立刻就吃,都積在蟹斗里,剝完后,放點姜醋,拌一拌,就作為下飯的菜了。畫面感好強大啊,我好像看到了他父親喝酒的狀態(tài)。
吃歸吃,人還是要積極向上的。魯迅是我最喜愛的作家之一,初中三年,他的雜文、小說、詩歌,我都有涉及。去年職稱面試考試時,考到《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因為熟悉,我也就取得了很好的成績?;蛟S,這就是閱讀帶來的饋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