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9月1日訊 據新華網報道 “鼓浪嶼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聽見這十分熟悉的優(yōu)美歌聲,人們會不由地想起鼓浪嶼,留戀遺落在那兒的美好時光。

廈門市思明區(qū)中華街道便民服務進社區(qū)。
然而無論是鼓浪嶼,還是廈門島,就是有那樣的氣質,讓人第一眼就覺得很舒服。也不需要刻意去尋找什么景色,文明蔚然成風,處處是好景,處處皆入畫。
這是一座溫暖的小島,這是一片幸福的城區(qū)。
當然,為了讓幸福感升溫,這些年廈門市思明區(qū)為之添了不少“柴禾”。如一股暖流,如一席春風,溫暖著一城一隅,拂過平凡日子里的一蔬一飯。從養(yǎng)老出行到休閑娛樂,從殘疾人就業(yè)到精準扶貧,一件件、一樁樁,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福祉,將細微之處的尋常,揉進千家萬戶,一點一滴溫潤著民心,打造穩(wěn)穩(wěn)的幸福。
老有所樂
廈港有個幸福家園
從廈門市思明南路旁邊的小道進入,一幢磚紅和乳白相間的建筑物面朝大海而立。秋日的早晨,門口環(huán)繞的綠植隨風搖曳,尤顯寧靜。推門步入,映入眼簾的是幾十個老人正齊跳健身操,自由舒展,輕松歡快。繞過大廳,不少老人正在下棋、看報,悠然自得。
這是廈門市廈港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家綜)于2014年11月精心打造之后帶來的日常場景。63歲的鄭麗珍大姐的美好一天又開始了,送完孫子上學,早上八點步行到家綜,做兩套健身操,不算激烈,又恰到好處地鍛煉了身體。“保持著一份好心情,家里矛盾減少了,一切都看起來順眼了。”她頗有興致地告訴記者她們舞蹈隊近日要去區(qū)里比賽,“至于得不得名次都很開心,我從小就愛跳舞,從學校到單位,退休了還在跳,而且政府還提供這么大、這么好的地方,跟街道的老人一起來跳。” 幸福的笑容很自然而然地在她臉上流露出來。
家綜還是老人學習的場所,合唱班、秧歌班、太極拳班、手工班、中醫(yī)講座、甚至還可以學電腦、用微信……75歲的陳雪英老人用電腦看新聞、購物,用微信聯(lián)系朋友,電子產品用得很溜。廈門大學學生志愿者對老人一對一地講解電子產品的使用方法。文化養(yǎng)老進社區(qū),滿足了老年人更高品質的文化追求。

廈門市思明區(qū)廈港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組織“行腳地圖”活動。
作為居民代表的陳雪英說:“這么好的平臺是我們翹首以盼的,因為廈港街道基本上出門就是路,在路邊的廣場開廣播做操會影響居民休息。人大代表來社區(qū)征求居民意見的時候,把我們缺少活動場所的現(xiàn)實狀況反映到區(qū)里,終于把平臺建起來了。社區(qū)內60歲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免費來參與,現(xiàn)在人越來越多,鄰里之間相互邀著過來,朋友也越交越多。”
“尤其一些孤寡老人,通過家綜走出來,變得開朗,融入到溫暖的大家庭里。我們一起去沙坡尾、鼓浪嶼……發(fā)現(xiàn)不一樣的廈門,找一找年輕時候的回憶。”63歲的活動骨干駱淑華對家綜精心策劃的“行腳地圖”活動交口稱贊。“為確保安全出行,家綜社工和志愿者自己提前走一遍路線,夏天出行還為老人背上水壺,很貼心。”今年以來,已開展行腳地圖活動5期,探索了5條新的、適合老年人的健步行路線,參與老人145人次,參與志愿者38人次。
家綜成了老人們的幸福家園,老人自助互助,有所依有所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