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鄢烈山(廣州 知名作家)
廈門,是我最早通過閱讀認識的城市之一,甚至早于北京、上海和廣州。記得是上世紀60年代初期讀小學高年級,讀的關于廈門的小說,第一本是《小城春秋》。當時略知男女之事的我,最記得的是書中的主角李悅、劍平和秀葦之間的三角戀愛,而且兩個男人之間還特別高尚地把親近秀葦?shù)臋C會讓來讓去;50多年過去了還記得,他們中有一個告誡自己,情感問題像在長滿青苔的石板街上走路,如果不避開,稍有不慎就會摔跤的。
第二本關于廈門的小說書名忘了,只記得一個年輕的戰(zhàn)士,叫“小鋼炮”。那時我還沒有讀到茅盾以上海為背景的小說《子夜》、歐陽山寫廣州人的《三家巷》,更不要說讀到老舍寫北京的《四世同堂》了。所以,廈門一直令我很向往。
后來,讓我向往廈門的是女詩人舒婷。1979年她出道發(fā)表的愛情詩《致橡樹》,以木棉樹自喻。我當時想,舒婷應該是住在鼓浪嶼上的,那里應該有不少火紅的木棉花。
再往后,我就想看看作為經(jīng)濟特區(qū)的廈門了。1995年冬到了南方周末工作后才如愿。那是出差福州,趁機去的廈門。時間短暫,總算了卻踏足廈門的心愿,甚至都沒有時間上鼓浪嶼。先到思明區(qū)的老街上逛了逛,這就是李悅、劍平和秀葦走過的“小城”石板路和嶺南特色的“騎樓”走廊?
轉眼到了新世紀,2009年我到安溪縣參加一個民間公益組織舉辦的鄉(xiāng)村建設會議,取道廈門。出發(fā)安溪前有一點空閑時間,先去湖里區(qū)“國仁工友之家”參觀。那是投身鄉(xiāng)村建設的福建青年朋友邱建生,募集資金為打工子弟辦的一個機構。租住當?shù)厣鐓^(qū)的打工者下班后可以到那里讀書、學電腦技術。
我那天下午看到的是,打工者的孩子放學后,如果回家無人照料,可以在那里做作業(yè)、讀書、學手工藝,為農(nóng)民工排憂解難。我很感動,我想這些義工肯定是廈門好人。
從安溪回程,我特意與老婆在廈門呆了兩天,一償夙愿,上鼓浪嶼住了一夜民宿。在老街里逛,參觀舊別墅和教堂,參觀中國現(xiàn)代婦產(chǎn)科學的奠基人、“中國的南丁格爾”林巧稚的紀念館“毓園”,參觀鋼琴博物館,談論鼓浪嶼誕生的另一名人音樂家殷承宗;在沙灘上踩浪,登日光巖遠眺海景,晚上枕著濤聲入眠,頗為愜意。鼓浪嶼上建筑印象最好的是菽莊花園,精美可比蘇州園林而有觀山藏海氣象。
這次廈門行,最高興的是見到了我的大學同班同學吳曉穗一家。下次來,又多了一位同班同學姚楠。中國這么大,我們同班同學不到40位了,廈門就有兩個,殊為難得。
我的第三次廈門行,是2012年春節(jié)前,與老婆和兒子一起。那時兒子還沒打算回國,是回來陪我們過春節(jié)的。我說,中國最值得你游的城市數(shù)廈門了,不像北京那么大那么冷,比上海更近海更有山水壯闊疏雅之美,還更有歷史文化意味。
其間,到廈門大學拜訪易中天老師,蒙易老師和夫人賜宴。易夫人比我年紀要大,居然會開車,可見夫婦兩人多么與眾不同!而定居廈門的陳朝東先生,是我的“驢友”。他的夫人精心為我們準備了閩南風味的家宴。此行收獲的友情真是滿滿的。
廈門于我,不僅是山水好,風景好,氣候好,美麗又宜居,更有這么多值得我敬重的師友,太難得了。又有幾年沒有去廈門了,想念那里的師友;聽說廈門的第一條地鐵馬上就要開通,甚是想念,也許,該再去看看這座美麗而溫馨的城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