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海網(wǎng)(微博)5月6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主祀“王姬娘娘”的排前山峰宮,和陪祀“王姬娘娘”的上塘瑞塘宮,有可能是國內(nèi)僅有的崇拜張巡小妾的俗神宮廟。
? 集美灌口排前社的神奇?zhèn)髡f
? 廈門集美區(qū)灌口鎮(zhèn)上塘村排前社,是一個僅有300多人口的小村子,距離319國道與324國道交匯處的灌口丁字路口,僅有1.5公里左右,交通很方便。我去那時,正值春雨霏微,秧嫰苗綠,遠(yuǎn)山青黛,白云低徊,烘托出一個寧靜的小村莊,令人頓生世外桃源之感。
? 排前社里,有一座1883年(清代光緒9年)重建、2009年再建的“排前黃氏祖祠”。鑲嵌在墻上的一塊碑記中說,此地村民以黃姓為主,明代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年),從灌口楓塘遷來??墒牵豆嗫谡乒蚀笥^》里的一篇文章卻說:“根據(jù)排前的老人講述;排前最早的原住民姓郭,不知何時(因黃姓族譜在上世紀(jì)50年代被燒毀),排前黃氏世祖從角尾錦宅社分支到排前居住?!卞\宅村,原屬同安縣灌口區(qū)錦宅鄉(xiāng),現(xiàn)劃歸龍海市角美鎮(zhèn)。那篇文章還說,排前社的歷史上,出過一位有姓無名的“黃將軍”,還有一位同樣沒有留下名字的黃姓“大力士”。黃將軍功名赫赫,“跑馬射箭劃區(qū)域”,為排前黃姓贏得了一大片山林田地。大力士則在鄰村舉起三四百斤重的舂米石臼,扛回排前自家巷口當(dāng)椅子坐,為排前黃姓掙來不少面子。“今那石臼還在家巷口”,作者林得時先生寫道。
? “那口大石臼呢?”我向43歲的村民黃亞池先生打聽。他帶我走到黃氏祖祠門口,指著小巷里殘存的幾塊大石板:“石臼原來就放在這里,后來他們不懂,蓋新房時把它砌進地基里了?!闭f這話時,黃先生的眼神里,浮現(xiàn)出一絲遺憾。
? 我注意到,排前黃氏祖祠里,還掛著兩塊“進士”古匾,進士匾的主人明人黃仲曄(《廈門市志》作“黃仲奕”)和清人黃濤,都是廈門歷史上小有名氣的人物。可惜,兩塊古匾都已被村民漆刷一新,無法確證其制作年代,令人嘆息。
? “王姬娘娘”原來是張巡的小妾
? 然而,排前社最大的秘密,當(dāng)屬排前社“山峰宮”里供奉的“王姬娘娘”。
? 山峰宮,位于排前社里的水潭邊,當(dāng)?shù)厝怂追Q“娘嬤宮”。宮里供奉的,是“王姬娘娘”,當(dāng)?shù)厝怂追Q“娘嬤”、“三夫人”,是一尊紅袍鳳冠、面赤如火的端莊女神像。仔細(xì)端詳之下我發(fā)現(xiàn),不知有意無意,這尊女神像,塑得頭部微微左偏,大大的眼睛里,仿佛寫滿了無奈與悲傷。這位“王姬娘娘”,就是一千多年前唐代睢陽之戰(zhàn)中那位被活生生吃掉的張巡的小妾。
? 唐代安史之亂中,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2年),張巡、許遠(yuǎn)與南霽云、雷萬春、姚訚等諸位官將,率區(qū)區(qū)萬余兵馬,對抗十余萬叛軍,苦守睢陽,最終全軍覆沒的事跡,經(jīng)過韓愈一支如椽大筆寫下的《張中丞傳后敘》,天下皆知,婦孺能誦:“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 緣此,在全國各地,都有祭奠張巡、許遠(yuǎn)的“雙忠廟”。民國時,市區(qū)塔仔街(今定安路口后路頭第六市場附近),有“大使宮”,主祀張巡、許遠(yuǎn),后于1930年建第六市場時被拆毀。如今,在同安區(qū)新民鎮(zhèn)柑嶺村,有“護山宮”,宮里供奉的清代漆線雕“護國尊王”,就是張巡,在臺北三重市有“護山宮”分爐。而在廈門海滄區(qū)海滄街道鰲冠社區(qū)“靈惠廟”里,主祀為張巡、許遠(yuǎn),陪祀為南霽云、雷萬春,據(jù)說是“閩南一帶盛極一時的廟宇”,“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檳城都建有靈惠廟的分爐”。
? 不過,在那篇名文里,韓愈用慷慨激昂的情緒,隱瞞了睢陽保衛(wèi)戰(zhàn)中令人毛骨悚然的殘酷真相。據(jù)《舊唐書》記載,睢陽被困日久,“城中糧盡,易子而食,析骸而爨,人心??帧保瑥堁灿谑羌先?,牽出他的小妾,當(dāng)眾殺掉,并當(dāng)場煮了,強迫將士們吃下人肉。他還說出一套奇怪且恐怖的理論:“我不能自割肌膚,填飽你們的肚子,怎么可以愛惜這位美女,眼睜睜地看著情勢危迫呢?”接著,仿如打開了地獄之門,張巡下達(dá)了一道惡魔般的命令,搜括睢陽城中婦女、老小,陸續(xù)殺了給將士們充饑?!八橙丝诙f,人心終不離變”。編《舊唐書》的史官們,居然能寫下這樣公然挑戰(zhàn)人性的字句。
? 《新唐書》也說,張巡當(dāng)眾殺妾、以饗士兵,許遠(yuǎn)也殺了自己的奴仆給將士們吃,“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人知將死,而莫有畔(叛)者。城破,遺民止四百而已”。 至今讀來,仍令人不寒而栗。
? 而《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似乎意識到了這一毛病。在他筆下,“所食人口二三萬”這句刺激性的記錄不見了,吃人的過程也被編得貌似更“合理”?!顿Y治通鑒》中說,睢陽被圍日久,將士饑嬴,大家先吃茶、紙,再殺戰(zhàn)馬充饑,隨后四處羅雀掘鼠,聊以果腹。待到麻雀、老鼠也被捕殺殆盡之時,張巡才“出愛妾,殺以食士”。但司馬光也老實承認(rèn),張巡下令,“然后括城中婦人食之,繼以男子、老弱”。待到城破之時,城中居民,“所余才四百人”。
? 這就是千年之前張巡那位不知名的小妾的悲慘遭遇,這就是山峰宮里“王姬娘娘”的真實故事。
? 崇拜“王姬娘娘”之謎
? 我不知道排前社為什么會單獨供奉張巡的這位小妾“王姬娘娘”、而不像別人那樣去供奉大名鼎鼎的張巡、許遠(yuǎn),是出于高貴的同情?還是充滿人道關(guān)懷的悲憫?是想替她鳴冤抱不平?抑或只是愚昧的崇拜與麻木的學(xué)習(xí)?我詢問黃亞池先生和山峰宮理事長黃連根先生,他們也說不清,只說是黃姓祖祖輩輩傳下來的信仰。
? 他們還說,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六一大早,他們都要到海滄區(qū)海滄街道石塘村的“福安宮”去“請香”,也是老輩人傳下來的規(guī)矩。請香回來,他們會在山峰宮里給“王姬娘娘”進香,在宮外演戲酬神,然后全村人一起“吃香桌”??墒?,“福安宮”里供奉的,卻是“天上圣母”,也就是媽祖?!巴跫锬铩鄙畹哪甏葖屪嬖绲枚?,為什么會倒回去向媽祖請香?他們倆也有點困惑。
? 我注意到,與排前社一路之隔,就是灌口鎮(zhèn)上塘村上塘社。上塘社村口,有一座“瑞塘宮”,主祀保生大帝。但在瑞塘宮左側(cè)偏殿里,陪祀的也是“王姬娘娘”。瑞塘宮大門上,還石刻著一副對聯(lián):“治乳顯神奇,功回造化;捐軀饗戰(zhàn)士,即炳乾坤”。顯然,上聯(lián)說的是保生大帝的事跡,下聯(lián)說的,正是張巡小妾的故事。黃亞池先生和黃連根先生都說,上塘社瑞塘宮里陪祀“王姬娘娘”,可能是受排前社黃姓的影響??墒?,具體是在什么時候影響的,他們也弄不清。應(yīng)該說,主祀“王姬娘娘”的排前山峰宮,和陪祀“王姬娘娘”的上塘瑞塘宮,有可能是國內(nèi)僅有的崇拜張巡小妾的俗神宮廟。
我還注意到,在排前社山峰宮大門、邊門、內(nèi)柱及神龕前,依然保留著好幾對清末石刻對聯(lián)。其中,大門外側(cè)對聯(lián)是:“唐代著神威,靈光永耀;陽城伸大節(jié),忠烈雙全”,落款署名“刑部員外郎黃景琛拜題”。正殿神龕前,柱子上的對聯(lián)是:“國史重書勞,百里睢陽雙烈士;民情隆祀典,千秋巾幗一杯羹”,落款署名“戶部主政、弟子歐陽寅謝”,并有題刻日期:“光緒辛巳(公元1881年)仲春吉旦”。連自己的小妾、連自己保護下的婦女、兒童、老弱都敢吃的人,還“忠烈”?“巾幗一杯羹”,還好意思寫出來?清代這些官員們的觀念,令人匪夷所思。
?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殿內(nèi)還懸掛著一塊被翻新的古匾,上款是“道光丁未年(公元1847年)除月谷旦”,落款是“灌口巡檢、山陰陳灃敬立”,中間赫然刻著四個刺眼的金字:“群仰母儀”。
? 望著王姬娘娘那雙無奈與悲傷的眼神,我深深鞠了一躬。我想表達(dá)我對她的同情與悲憫,我還想祈禱:但愿“以身為糧”的“群仰母儀”,從此以后,永遠(yuǎn)不再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