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祖廟位于老街北側(cè)的鳳山上,為前后二進挑山琉璃瓦頂結(jié)構(gòu)。因建于鳳山斜坡,殿前堆高找平,形成高約一米多的長方形基座,后殿亦同此。入殿便須沿兩旁踏階拾級而升,中間形成類似陛的型制。前后殿通面寬21米總進深27米,總建筑面積共約567平方米,中間隔以寬暢的井式天庭。左右廡廊長約二丈余,寬七尺。廟前廣場榕傘高張,臨風舒展,兩側(cè)矗立著美輪美奐的日月亭,古樸而莊重,雍容華貴而不失典雅。
由集灌路而來,步過分路口的牌坊(山門),左拐上坡便進入廟門。門前廊下是兩道八級的石砌臺階,左右的石人石馬雕塑精湛,氣勢雄渾,是仿明清時的作品。廟門與前殿為一體,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長約五丈寬約二丈)面積約一百余平方米,為石木結(jié)構(gòu)大硬山式。辟有中門與兩邊門,前檐為花崗巖石柱托起,中二柱為雕龍柱,邊二為勒線圓柱,均為八角墩形輝綠巖柱礎(chǔ)。門楹門額也均采用泉州白石材,用料考究。中門旁的青石獅及邊門旁的青石門鼓上,皆鐫有浮雕紋飾,造型洗練精美。屋頂中脊、規(guī)帶及檐角懸魚處,以剪粘法塑造出故事人物、翎毛花草,與飛檐翹角上的騰龍翔鳳映襯著碧綠的琉璃瓦,更顯雜彩紛陳,美不勝收。
值得一提的,是前殿正面墻上鑲嵌著大小不一的浮雕,皆工藝精致,鏤雕細膩,計20幅。其中尤以中門邊的青石花窗別具特色,顯系明末清初的工藝,自有一種古樸的風格。此花窗并列于中門左右,上下各二堵,為方形石刻浮雕,藉由透雕螭紋聯(lián)結(jié)。窗中圖案描繪了李冰父子應蜀中耆老懇請斬蛟建堰,造福蜀郡人民的故事,正面突出了所奉神祗的豐功偉績。從而點明了灌口鳳山祖廟與四川灌江口“二王廟”的淵源,恰如畫龍點睛。他如“蟾宮折桂,獨占鰲頭”,“王母乘鸞,麻姑獻壽”以及駿馬奔鹿、花卉翎毛、騰龍舞鳳等吉祥雕塑圖案,均場景真切,人物如生,為古代閩南石雕的精品,折射出明清時期的雕塑藝術(shù)水平。
前后殿之間的方形石埕天井,主要起采光和泄水的作用,簡潔明快,中間及兩邊的廊廡有臺階直上后殿即大殿。后殿為光緒己亥年由印尼華僑黃志信捐銀元七千元重修,民國十八年緬甸仰光華僑公會又捐資續(xù)修。這里還有一段塵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