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灌口鎮(zhèn)那條約一公里長的老街,聽說已有近百年的歷史了。以前,那是一條富有閩南特色的街道:街頭街尾各豎一座炮樓,又稱之為隘門,想來是用以防匪或防盜的。街道兩邊是典型的歐式騎樓,道路鋪的是鵝卵石,進進出出都得穿過炮樓下的臺階,所以車輛也無從進入。打赤腳在街道上行走,是天然的腳底按摩。街道兩邊的店面,人稱“竹竿厝”,中間留有小天井,穿過天井出去,又是一條小街。街道市場很多,有打綿街、草仔市、海仔市、豬仔市。街上非常熱鬧,若是趕上吁日或供銷社的物資交流節(jié),那是人山人海,比肩接踵。那些民間的玩藝,象捏面人、耍猴、放蛇啦,還有白山龍的打拳賣膏藥啦,以及挑著擔子的剪刀糖的叫賣聲、爆米花的轟鳴聲、“阿少”(莆田人)師傅修蒸籠“牽絲拔調(diào)”(拉長音調(diào))的吆喝聲,常常在耳邊回蕩著。到了夏天的傍晚,人們有的把涼竹席鋪在騎樓下,搖著芭蕉扇納涼過夜;有的圍聚在一起“念仙敲古”(講故事),傳播著小鎮(zhèn)的風流軼事;有的結伙下棋、玩“直”(小石子當棋子的游戲)、甩老k(打牌),自得其樂;有的稱兄道弟“吃茶"(泡茶)飲小酒,不時來一斷薌曲《三家?!坊蚋呒讘颉蛾惾迥铩贰P『簞t在街道上玩“救國”、跳皮筋、扔沙包、跑鐵圈、轉陀螺、丟彈殼香煙殼等原創(chuàng)游戲......最熱鬧的要數(shù)春節(jié)了,天還蒙蒙亮,街上就傳來畢畢剝剝的鞭炮聲,大人們忙著上香敬天敬地敬祖宗,小孩子們迫不及待穿著新衣涌到街上,兜里有了長輩給的紅包,臉上洋溢著節(jié)日的喜悅,構成了一幅獨具閩南特色的民俗風情畫。
老街雖沒有出過什么大的名人,但各行各業(yè)都有其家喻戶曉的代表性人物,如理頭發(fā)的葉開春師傅,賣中草藥的魏鳳春老伯,寫對聯(lián)的鄭武雄老人,“打鐵”的三嬸,賣果品的“胡須族仔”老阿公,專門畫毛主席像的黃允尾大叔,還有講答嘴古讓人笑得上氣接不著下氣的洪呆師,一輩子靠抬棺收尸營生、外號叫“賊頭”其實又從不做賊的陳振華與其不怕鬼、不信邪的老搭檔陳長安老伯,公社辦公室婚姻登記羅里羅嗦還得羞羞答答講述一番戀愛經(jīng)過和離婚手續(xù)辦理一拖再拖拖得沒完沒了讓人無可奈何沒了脾氣只得回家重歸于好將就著過日子的老文書---死后還有成百上千人自愿去送葬的大好人李清枝公仆,以及名震大街小巷、令所有“階級敵人”和小偷、流氓、腐化分子、投機倒把分子見了都會嚇得屁滾尿流的公安特派員洪文才同志等等,這些人在老街好歹也算是個名人,他們有的早已作古,活著的也已是耄耋老朽之人了。
文革期間,老街就徹底變了個樣。見不到做買賣的人了,大街上帖滿了充滿火藥味的大字報,公社經(jīng)常配合形勢組織聲勢浩大的萬人大會和游行,人們扛著毛主席的巨幅畫像,手拿著五顏六色的小旗子,一路高呼革命口號,真是“滿街紅綠走旌旗”。那時,階級斗爭這根弦繃得緊哪,街上巡視著全副武裝的公社糾察隊,有個外號叫“水蛙”的隊長神氣得像芙蓉鎮(zhèn)里的“王秋蛇”。不時有萬人批斗大會,那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現(xiàn)行反革命和貪污、盜竊、殺人犯一起五花大綁捆著押上臺“享受”“噴氣式”批斗,然后再游街示眾。那年頭,通奸搞腐化也是犯罪,常有人一不小心被抓了個現(xiàn)場,免不了要雙雙在脖子上掛雙破鞋敲鑼游街,受盡眾人唾液的淹沒。那時,一不留神當個“反革命”也易如反掌。鄰縣長泰山重村有個老實巴交的農(nóng)民,走了十幾里山路,好不容易用賣了柴的辛苦錢買了個毛主席石膏像,本想放在家里象佛祖一樣供奉著。這家伙竟用繩子在主席的脖子上打了個結,掛在扁擔上挑著晃著。正巧被正在執(zhí)勤的“水蛙”看到了,一吆喝嚇得一屁股癱在地上,更糟糕的是偉大領袖的石膏像竟然破碎了。這下可不得了了,權被當作現(xiàn)行反革命押到公社在“一米二”(窄小樓梯間)蹲了好多天。還有個老頭偷著賣金銀紙錢,抓到后被公社干部用金銀紙糊了一件金色的“大衣”,讓他穿在身上游街示眾,咋看好像是皇帝出巡,既十分滑稽可笑又不禁讓人心酸落淚。老街見證了中國那段瘋狂年代的風云變幻,留下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打倒“四人幫”后,老街又回到了先前的熱鬧,尤其是灌口的小吃名氣越來越響,如“匙仔炸敖大面”、周寶珍的鹵鴨、三得利的鹽雞鴨,還有“紅龜粿”、“黑草龜”等名點,都成了老街的招牌。
? 如今,這條老街反倒清靜了。居民們將老房子翻了新,把騎樓也改了,炮樓也拆了,市場也挪了地方,街道上鋪上了水泥,那些民間玩藝和街頭巷尾的故事也塵封在人們的記憶里,偶爾拿出來曬曬,也是茶余飯后的談資。
? 老街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