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啟平
1978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二年。那一年夏季,我終于以29歲的高齡,勇敢地跨進高考考場,并幸運地被集美師專中文系錄取,擠上了通往心儀已久的集美學村的最后一班車。
當年我就讀的七八級中文班,是一個深烙濃烈時代色彩的班級。全班33位同學,就有21位來自閩南各地的“老三屆”。這21位“老同學”之中,已婚的就有18位,共育有子女41名。
我們特別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遇,克服了許多當代大學生無法想象的困難,全身心地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學校也委派了當時我省優(yōu)秀的作家和學者傅子玖、曾傳興、林懋義、傅轉(zhuǎn)南等擔綱現(xiàn)代文選、現(xiàn)代漢語、寫作、文學概論等各門主科的教學。為滿足同學們強烈的求知欲望,學校每周排滿三十多節(jié)課。據(jù)說,我班的周課時,超過了當時的福建師大中文系。每天早晨,最早邁進教室門檻的學生,是我們班的;每天晚自習最早亮燈、最晚熄燈的教室,也是我們班的;課堂討論最熱烈,思想最活躍的,還是我們班。當年,老師們對我們班級的共同評價是“經(jīng)歷最豐富,學習最刻苦,成績最優(yōu)秀……”
雖然集美師專創(chuàng)辦初期,各項辦學條件還不盡如人意,但師生關系卻十分融洽。記得在一個細雨霏霏的下午,張克萊副校長把到杏林用板車拉教室窗戶防護欄的緊急任務交給我和蘇效明、陳金山、游懷忠四位同學。當渾身濕漉漉的我們把防護欄拉回校區(qū)時,已經(jīng)是晚上八時多了。在學生食堂前等候多時的張副校長,親手把熱氣騰騰的“加料”陽春面,端到了我們面前。
當時學校的課余生活也很豐富。篝火晚會上,最難忘的,是全校師生一同聆聽外文系安俏燕同學優(yōu)美的女聲獨唱《小城故事》;最有成就感的,是在校區(qū)大禮堂排練由傅子玖教授任導演、我班同學任編劇和演員的獨幕話劇《淡水河邊》,而由我和另外三位同學組成的集美師?!凹诧L”乒乓男隊,曾一次又一次地用弧圈加快攻,擊敗實力強大的集美航?!昂蜕小标牎?/P>
我們七八級中文班的33位同學,就這樣在嘉庚精神熏陶下,在集美師專老師們的辛勤教誨下,在集美學村這世界上最絢麗又最樸實的校園中茁壯成長。難忘啊,我們曾在肅穆莊嚴的鰲園,追尋校主愛國愛鄉(xiāng)的艱辛足跡;我們曾在龍舟池畔海風習習的清晨,細細品味《論語》的真諦和《離騷》的意蘊;我們還曾在南薰樓下條條綠蔭濃密的小道上,學做人、學感恩……
三十多年彈指一揮間,如今七八級中文班健在的同學,還有30位。各位同學,或從教、或從政、或從商、或在職、或退休,都以各種力所能及的形式,為完成校主陳嘉庚先生的遺愿奮斗不息……
啊,我的大學我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