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發(fā)2013海峽兩岸龍舟賽昨日開賽,選手奮力劃槳,觀眾大飽眼福。?

洋美女拍攝中國傳統(tǒng)戲。

廈門工商旅游學校同學擂鼓助威。

孩子們在涂鴉墻涂鴉。?

朗誦《端午的呼喚》。(記者 黃嶸 攝)

臺灣輔仁大學選手們奮力劃槳。

開幕式龍舟匯聚主席臺前。
盛況空前
78支來自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qū)的龍舟隊競渡集美,賽事規(guī)格不斷提高、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兩岸交流的特色更加突顯
五大主題
今年的龍舟文化節(jié)首次呈現“風雅、古禮、民俗、游樂、童趣”五大主題,將傳統(tǒng)端午民俗活動與現代價值觀及審美理念相結合。富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閩南戲曲表演、端午祭祀會、包粽子、兒童賽詩會、剪紙等活動,為觀眾帶來豐富多彩的文化趣味之旅
端午節(jié),到龍舟池賽龍舟、看龍舟,是集美傳承了60多年的老傳統(tǒng)。上世紀50年代初,陳嘉庚先生就在集美學村親自籌劃和組織龍舟賽,1955年還專門建造了龍舟池,之后,每逢端午節(jié),集美學村的龍舟池總是一片熱鬧。
78支龍舟隊奮勇爭先
這種熱鬧,一直延續(xù)到了現在。昨天,集美龍舟池再次出現“棹如飛劍,鼓聲如雷”的壯觀景象,隨著聯發(fā)2013海峽兩岸(集美)龍舟文化節(jié)暨“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的開幕,為期兩天的精彩比賽和龍舟文化之旅也拉開了序幕。
今年的賽事盛況空前,78支來自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qū)的龍舟隊競渡集美,爭奪500米直道競速和3000米環(huán)繞賽各項獎杯。今年,“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已進入第八個年頭,賽事規(guī)格不斷提高、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兩岸交流的特色更加突顯。
來自海峽對岸的臺北北投體育會龍舟隊,今年已經是第七次來到集美參賽,隊伍一行26人,隊員年齡最大的51歲,最小的才16歲,都是龍舟業(yè)余愛好者。和北投體育會龍舟隊一樣,今年,臺灣方面有14支參賽隊參加比賽,運動員中既有民間團體成員,也有公職人員、教職員工和學生。在緊張激烈的比賽之余,兩岸同胞增進了友誼。
龍舟池上,百舸爭流,吶喊震天。香港公開大學龍舟會、廈門大學男子龍舟隊、臺灣體育運動大學、中華臺北港澳僑聯隊、集美大學輪機工程學院龍舟隊、華僑大學境外生隊等六支隊伍率先出場,拉開500米直道競速比賽序幕。
十余個文化民俗活動妙趣橫生
龍舟池邊,游客們流連忘返,除了觀賞精彩的龍舟賽,還有十余個內涵豐富、參與性強的文化民俗活動可現場參與。今年的龍舟文化節(jié)首次呈現“風雅、古禮、民俗、游樂、童趣”五大主題,將傳統(tǒng)端午民俗活動與現代價值觀及審美理念相結合。富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閩南戲曲表演、端午祭祀會、包粽子、兒童賽詩會、剪紙等活動,為觀眾帶來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文化趣味之旅?!拔覀兊墓?jié)日·端午”經典誦讀晚會、“海峽兩岸龍舟文化節(jié)論壇”、“廈門集美小說家筆會”等活動,深入展示了龍舟文化、閩南文化和嘉庚文化。
今年,龍舟文化節(jié)的舉辦正值集美學村百年校慶前夕,人們以劃龍舟這種最為傳統(tǒng)的方式迎接端午,紀念緬懷陳嘉庚先生,祝福集美學村百年華誕。昨天,陳嘉庚先生的后人陳立人、陳君寶也專程趕來,見證先人傳統(tǒng)和學村百年之約。
今天,比賽將進入最后一天賽程,500米直道競速男子組、女子組冠軍“嘉庚杯”、“敬賢杯”爭奪以及3000米環(huán)繞賽冠軍將分別產生,精彩賽事不容錯過。
【配套活動】
經典誦讀晚會:展現龍舟精神
“來吧來吧朋友,來賽龍舟……”以一曲嘹亮的《賽龍舟》為開場,“我們的節(jié)日·端午”經典誦讀晚會《端午情·集美夢》昨晚在福南堂拉開帷幕。
作為兩岸龍舟文化節(jié)的精彩配套活動之一,本次誦讀晚會以“端午情·集美夢”為主題,在集美學村百年校慶的背景下,本場晚會以嘉庚精神和龍舟精神為兩條重要線索,呈現集美學村的獨特魅力。
晚會分為“龍舟情緣”、“百年流光”、“集美夢圓”三個樂章。集美銀亭少兒藝術中心的小學生用他們稚嫩的聲音把一首獨具閩南韻味的童謠《五月節(jié) 鉆蘆黍》演繹得靈巧生動。在第二個樂章中,兩首原創(chuàng)詩歌《龍舟池上的凝眸》、《水上流光》如讓現場觀眾穿越百年流光,大家仿佛看見陳嘉庚先生在南輝亭里的偉岸身影。“集美夢圓”一章節(jié)中,詩與舞《集美,阮來唱》抑揚頓挫的誦讀聲和青春洋溢的表演讓參加活動的現場觀眾真切地感受到節(jié)日氣氛。
據介紹,本場晚會集合了集美區(qū)本土文藝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表演佳作。晚會由市委文明辦指導,集美區(qū)委宣傳部、區(qū)文明辦、區(qū)文體局、區(qū)文聯主辦。
端午祭祀:首次完整再現古代習俗
三獻禮、三叩首;請屈原、獻祭品、上香行禮。昨日上午,一場莊嚴的古代端午祭祀典禮,在龍舟池南岸廣場舉行,讓觀眾和游客們感受到濃郁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
由集美區(qū)文聯和廈門市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共同主辦的端午祭祀典禮,是本次龍舟文化節(jié)的一項“重頭戲”。據市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理事徐建生介紹,這是經過多位民俗專家的研究、論證,在廈門首次完整重現古代端午祭祀習俗。典禮現場的大桌子上擺著香粽、雄黃酒等祭品,由一位身著漢服的主祭官率8名侍者,進行“三獻禮、三叩首”的儀式,三獻禮是向屈原獻上香粽、酒和花;而后行“三叩首”祭拜,并恭送屈原。
古禮端午:穿漢服點雄黃
一群身穿漢服的少男少女,出現在龍舟池畔,帶來一股別樣的“小清新風”。他們是來自緣漢漢服漢禮推廣中心的漢服愛好者,由他們承辦的“古禮端午”互動活動,吸引了眾多觀眾參與其中。古人是如何過端午節(jié)的呢?點雄黃、蘭湯浴、刺五毒、制香囊、贈艾草、斗百草、喝午時茶、送扇,這些環(huán)節(jié)一個也不能少。一名身穿精美漢服的女子,用艾草沾水,在參與觀眾的額頭、脖頸輕輕拂拭,并把艾草贈予觀眾,這是蘭湯浴,觀眾應雙手作揖作為回禮。如果是小朋友的話,則是用毛筆蘸雄黃點于額頭,這就是點雄黃。
每項“流程”都代表著不同寓意,點雄黃寓意驅避毒蟲,以鎮(zhèn)邪、祈福;蘭湯浴則寓意驅除晦氣。
文化論壇:海內外專家共話端午
今年,海峽兩岸端午文化論壇已舉辦至第九屆。在前幾屆的基礎上,今年的論壇更加突出廈漳泉同城化區(qū)、端午節(jié)送禮、端午節(jié)養(yǎng)生保健等內容的研究,增設了書法表演、配樂詩朗誦及端午節(jié)古禮表演等項目,傳統(tǒng)氣息更為濃厚。
據悉,本屆端午文化論壇收到來自泰國、越南、日本等國和省內各院校的相關學者論文13篇,內容涉及“八閩端午文化的主要識別點舉隅”、“泰國端午節(jié)文化”、“越南端午節(jié)文化”、“中國的端午節(jié)與日本的兒童節(jié)”等。該活動由市臺辦指導,市社科聯、市政協(xié)教科文衛(wèi)委、市臺聯、市金胞聯、集美區(qū)委宣傳部主辦。
小說家筆會:本地作家討論“移民小說”
昨天下午,以“移民城市小說創(chuàng)作的本地化”為主題的廈門小說家集美龍舟筆會在集美區(qū)政府集美廳舉行。
《福建文學》原主編黃文山說,廈門是福建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鎮(zhèn),廈門是移民城市,集美是移民區(qū),移民作家與本土文學交融、碰撞,文學更強勁,更有影響力。市作協(xié)副主席吳爾芬則認為閩派小說家群體不存在,廈門派小說家群落也不存在,但生活在廈門的作家承擔著廈門本地歷史文化傳承的責任?!陡=ㄎ膶W》編輯石華鵬說,小說傳遞知識,傳遞思想,還承擔了娛樂的作用。市作協(xié)副主席夏煒則反對小說的本土化,他認為移民城市應該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小說本土化,用閩南語寫作不符合時代的發(fā)展。
包粽子大賽:88歲老阿嬤也上陣
昨天,集美龍舟池畔,“粽香鷺島”包粽子比賽如火如荼。據介紹,今年比賽采取現場報名、當場參賽的比賽形式,分為個人賽、家庭組合賽兩個組別進行。在現場,集美區(qū)婦聯、廈門廣電等組委會成員,委托一家酒樓在前一天備足1500個粽子料。
家住集美大社渡頭的張素清老人今年88歲,可一比賽絕不含糊,包出來的五個粽子“身材”、個頭都很均稱。她告訴記者,自己以前是一名建筑工人,曾參與華文補校、集美中學等學村建設,年輕時還是名“扒龍船”的好手。
【聲音】
市委常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集美校委會主任黃菱:
弘揚嘉庚精神
今年是陳嘉庚先生創(chuàng)辦集美學校100周年,我們通過本屆賽事活動,大力弘揚陳嘉庚先生愛國愛鄉(xiāng)、傾資興學的精神,讓廣大觀眾深入感受集美學村的教育氛圍,在活動和旅游中感受嘉庚先生愛國愛鄉(xiāng)的偉大精神。海峽兩岸龍舟賽已經成為廈門一大品牌,我們通過打造這個品牌,進一步推進我市島內外一體化建設,加快建設現代化港口風景旅游城市和海峽西岸重要中心城市,推進廈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
集美區(qū)委書記倪超:
增進兩岸交流
“嘉庚杯”“敬賢杯”海峽兩岸龍舟賽已連續(xù)舉辦八年,賽事規(guī)格不斷提高、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文化內涵不斷拓展,成為弘揚嘉庚精神、增進兩岸交流的重要平臺。近年來,在我市全面推進島內外一體化和廈漳泉同城化等重大戰(zhàn)略機遇面前,集美吹響了跨島發(fā)展排頭兵的號角,我們期待海內外的嘉賓、朋友更加關注和支持集美的發(fā)展建設,見證集美科學發(fā)展新跨越!
【特寫】
陳嘉庚孫子從海外趕來觀看龍舟賽,激動地說——
“爺爺當年也坐在這里”
拿著望遠鏡,陳君寶將目光鎖定在賽道上,“快看快看,二號隊要超過去了!”
昨天的開幕儀式,陳嘉庚的孫子陳立人、陳君寶兩位先生專程從海外趕來參加。在龍舟池中庭的看臺上,陳君寶先生指著一張嘉庚先生當年看龍舟賽的老照片,對身旁的妻子說:“當年,爺爺就坐在這個位置?!?/P>
去年的海峽兩岸龍舟賽,陳嘉庚先生的長孫陳立人就特意趕回,并作為特別嘉賓,為獲獎賽隊頒獎。今年,陳立人又“拉”來了堂弟陳君寶。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陳君寶,并未曾和爺爺陳嘉庚見過面,“這是我長這么大,第一次回到家鄉(xiāng)看劃龍舟?!?/P>
陳君寶先生常年生活在新加坡,在新加坡的華人圈,端午節(jié)也要吃粽子、賽龍舟,“新加坡的龍舟賽和最早集美的龍舟賽一樣,是在海上舉行的。”他說,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喜歡上劃龍舟這種運動,在新加坡的龍舟賽上,就常常能看到西方人的面孔。
作為嘉庚后人,陳君寶先生很關注傳統(tǒng)文化。他說,希望龍舟項目能更多地在中小學里開展,“孩子們既能從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又能強身健體。”
文/記者 應潔 盧漳華
通訊員 林小芬 郭妮妮 劉德英 官文捷 王晗
實習生 韋廷信 鄭煒
圖/除署名外均由 記者 姚凡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