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中英簽定《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西方基督教傳教士接踵而至。清咸豐四年(1854年)已在廈門立足的英倫敦差會委派林楨會、莊善語、許錫嘏到灌口宣教建教。初始,當?shù)厝罕妼⑵湟暈楫惤?,雖有周靠、洪堆、杜有等幾個入教,卻被人所鄙棄。此后,余傳書、許嘉會又相繼來灌口傳教。此時信教的人有所增加。1877年,許嘉會由眾教徒推薦經廈門英倫敦差會批準按立為牧師,數(shù)年后調往惠安傳教,灌口地區(qū)則由蔡育之繼任,1888年蔡育之亦被按立為牧師,在灌口宣教傳教達20年之久,后往新加坡任牧職。
? 1919年至1927年,黃淑賓成為灌口地區(qū)的傳教士。當時外國傳教士出門布道,主要靠兩條腿走村竄戶,所以一般都雇一個中國人為挑夫,黃淑賓原來就是一個挑夫。但他利用空閑時間學習,掌握了一定知識,很快接受了基督教,后來亦成為傳教士。在黃淑賓任傳道期間,灌口建起了最早的基督教堂。
? 最早的灌口教堂由一間當鋪改建而成。前座樓房由教會出資向店主購買作為牧師樓,后座禮拜堂由黃淑賓傳道及林有道、林有進等教徒建造起來的。整座教堂不象教堂式樣,倒象普通住宅。盡管如此,灌口有了第一座基督教堂,逐漸增加的教徒有了聚會和禮拜的場所。當時灌口教堂還分設了許多講道點,主要在鶴浦(今高浦)、角尾、壺嶼等地。
? 抗戰(zhàn)期間,灌口基督教堂遭日軍飛機轟炸,倒塌一半,一直沒有重新修建。未倒塌的一半,經維修還再用。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基督教、天主教發(fā)起“三自”革新運動,廈門市也成立“基督教三自革新愛國運動委員會”,灌口教會和其它教會一樣,響應“三自”愛國運動,割斷與英倫敦差會的聯(lián)系,在“三自”愛國會的領導下,實現(xiàn)“自治、自傳、自養(yǎng)”,廣大教徒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
? 在黃淑賓之后的1928年至1966年的38年中,先后在灌口主持教務的傳教士(或牧師)有陳益斗、羅素文、鄭全達、吳乃文、黃錫安、黃成東、林儀、黃慕恩等。
? 1966年,“文革”開始后,灌口教會停止一切活動。1969年,教會房產被征用,牧師樓被拆毀,部分地基被居民占用建成民房。另外部分地基被公路建設占用。原教堂北面的鐘樓也被拆掉,大鐘、風琴、家具等財產一應被沒收,歸灌口公社管理。
? 三中全會后,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實。1980年,灌口教徒恢復禮拜,由于教堂被征用,只能倒教徒家里聚會。1981年10月,教徒推薦鄭祝英主持講道。
1984年,市政府批準將灌口教堂列為正式宗教場所。在灌口鎮(zhèn)政府和區(qū)統(tǒng)戰(zhàn)部的幫助下,重新選址在醫(yī)院南面,征地1.4畝,于1990年元月動工興建,8月竣工。1992年9月,又動工興建牧師樓。鄭祝英發(fā)動海外親人捐資新加坡幣2萬余元,新加坡華僑鄭正恩捐獻人民幣8萬多元。眾教徒也紛紛捐款。1993年,福建神學院畢業(yè)的年輕傳教士林黎忠來到灌口教堂任傳道,各項宗教活動正常開展?! ?(林祝英?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