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薛剛大鬧花燈踢死太子招來橫禍,全家族三百九十多口人被抄斬。薛剛只身逃出,千里迢迢來到灌口筆架山紀家寨避難。一日,見一姑娘身穿戎裝,英姿煥發(fā),頓生愛慕之情,一打聽才知是紀家寨寨主紀鸞英,便與紀鸞英比武招親,在筆架山下安下身來。一日薛剛正巡視山寨,忽見一只白虎從洞口進入,始悟出是其祖父一路暗中保護,到此已安全,方才回去。因為薛剛的祖父薛仁貴是白虎神。后來,薛剛就一直住在紀家寨,傳說現(xiàn)在筆架山下的長泰縣山重村薛氏就是薛剛的后裔,他們歷來對逃到此地的落難革命者都加以保護,包括文革期間的蒙冤受害者。那口洞因而得名,叫白虎巖,在集美區(qū)后溪鎮(zhèn)市第二農場西側。
廈門在唐代隸屬古同安,當時稱“大同場”。據(jù)《福建通志》、《閩書》、《泉州府志》、《同安縣志》等記載,唐宣宗李忱落魄時曾到古同安一帶。今集美后溪的“皇帝井”、“珍珠糜鳳眼膾”等地名、風物,以民間流傳的形式反映了宣宗李忱在古同安的行跡,折射出宮廷政治生活的變幻,具有補史作用。
集美民間盛傳,唐朝安史之亂后,皇權紛爭,宮室內訌,皇帝像走馬燈似地更換?;蕶鄬嶋H掌握在宦官朋黨手中,年幼的宣宗李忱聰明靈敏,知道自己在朝廷難以生存,便裝瘋賣傻,浪跡天涯。
這一日,他來到福建省同安縣的蘇營(現(xiàn)在集美區(qū)后溪鎮(zhèn)蘇營村)。蘇營原是個渡口,渡口旁有一間破房子,里面住著一對老實巴交的夫婦,人稱蘇公陳婆。那時正值干旱,田地都裂開了,蘇氏夫婦正在挖井。宣宗李忱漂泊到此,已是口干舌燥,饑腸轆轆,見有人正挖井,喊了聲:“水!水……”便昏倒在地。
傳說皇帝是“金口玉言”,果然,挖不到一米深的井,一下子井水泉涌,汩汩噴出,水質清洌甘甜。
這對夫婦目睹奇觀大為驚訝,蘇公趕快抱起李忱,陳婆急忙舀起甘泉灌入李忱的口中。待片刻,李忱醒來,隨口說:“多甘甜的泉水啊,此井永不干涸”。這口井就是現(xiàn)在蘇營村的“皇帝井”,井水甘甜如李忱所言。
蘇公陳婆將李忱攙扶進內室,將中午吃剩的番洗糜(高粱粥)和“土鬼膾”(腌制的一種貝類海產)拿出來招待。李忱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一掃而空覺得味道好極了,問蘇公是何食物。蘇氏隨口說是“珍珠糜鳳眼膾”。
李忱在蘇家住了兩天,感其大恩大德,與蘇公金蘭結義,臨行時送給他一對玉扇墜子,約定后會有期,此物為憑。
后來李忱登基,號宣宗,當?shù)厝罕姳銓⑻K公陳婆的舊居改建為小庵,名曰“皇渡庵”。
李忱當了皇帝,山珍海味吃膩了,想起“蘇皇兄”的“珍珠糜鳳眼膾”,下旨福建同安縣蘇營請?zhí)K皇兄來京制作。
“蘇皇兄”親手調制的“珍珠糜鳳眼膾”送到宣宗面前,宣宗稍一沾唇,覺得咸澀難咽,便問是何故。蘇皇兄寓意深長地啟奏皇上:“此一時彼一時也”。宣宗沉默良久,下詔第二天大擺御宴,賜朝廷文武百官,品嘗“珍珠糜鳳眼膾”,以示不忘當年經歷,并借此警喻群臣。
唐宣宗在古同安行跡形成的地名、傳說,對于研究唐代同安地區(qū)的山川地理、宗教寺廟、物產水利等,均有一定的史料價值。(陳清平)
據(jù)說很久很久以前,禾山殿前社有一戶人家有五個兒子,看著家里房產不多,擠在一起不容易發(fā)展,就要求這5個孩子一齊到外頭開開眼界,以求有所開拓。他給這五兄弟描繪了這樣的藍圖:起一座大厝,厝邊有田園,園邊有水井,井邊有亭子,都是在海濱。
于是,五兄弟就帶著老父親,離開家鄉(xiāng),向西北方向行進。他們先在港汊較深遠的一個高坡上建造祖厝,一安頓下來,開荒種地,休養(yǎng)生息。這就是日后的村落西厝。然后到下游較為開闊的地段,廣辟田園,耕作繁衍。在那里結成的村落,日后起名為西園。在另一處地方,開鑿了口不干涸的水井,以供在那里安居樂業(yè)。這是日后的村落西井。又在另一處較高的所在,起了一座以供休憩的亭子,那里的村落就是西亭。最后,停留在海濱一處地方結扎村落,這就是西濱。
這5個村落,分別由5個兄弟居住開拓,在較大的范圍內實現(xiàn)了開基祖所設想的藍圖:有一座大厝,厝邊有田園,園邊有水井,井邊有亭子,都是在海濱。它們都在殿前的“西”北方,各取藍圖的末字,共同組成了“五西”。
這5個村莊,就是現(xiàn)在廈門島附近的西厝社、西園社(現(xiàn)屬東孚鎮(zhèn)所轄)、西井社(現(xiàn)屬后溪鎮(zhèn))、西亭社、西濱社(現(xiàn)屬杏林鎮(zhèn))。據(jù)說西厝社已不存在了,只剩下“四西”。
筆者是西井人。參加工作之后,曾到過西園社踏訪,見到該社的祖厝,屋脊的樣式與吾社的祖厝同式樣,都有鹿角與葫蘆裝飾。七十年代后期,筆者遇到過東孚西塘社一個賣藥材的農民,探聽該社是否就是西厝社。他說,西塘即是西厝和洪塘的合璧(各取一字)。我詢問西厝的情況,他說西厝社的祖厝規(guī)模是很大的,門戶很寬,只是已倒塌了。“五西”和殿前一樣,在地人都姓陳,只剩下一戶,他沒有結婚,又大肚桶(大概是浮腫病吧?),可以算是無后嗣了吧。我聽了,不勝唏噓。
筆者見到廈門地區(qū)的幾本陳姓族譜,有新加坡刊印的,有集美社刊印的,還有同安陽翟社的,比較詳盡的是旅居新加坡的西濱人刊印的陳氏族譜,列引分支衍派,也只到殿前社。從殿前社繁衍的,五西也只有西亭、西園、西濱等三個村落,西井和西厝都未提到,而且講到的幾個鄉(xiāng)社都語焉不詳。據(jù)族譜世系所顯示,陳姓繁衍到殿前,大概是在唐末及五代時期,由殿前再繁衍到“五西”成型,則大概是在宋初吧。
如果前邊的傳說有點軌跡可循,那么,我們依稀可以看出,當時的“五西”村落,的確都是在海濱。幾百年來,滄海桑田,變化真大啊。
(陳全成)
海豐和西井,是后溪地面的兩個鄉(xiāng)社,以洪村溪為界,海豐在溪東,西井在溪西(海豐社就在下店墟社靠近柴場社的高地上,解放后已經沒有房屋了)。海豐出師公(給人家做功德的道士),這是遠近聞名的。
傳說在清代中后期間,西井社出了一個猛人(身高馬大,力大無比的俗語),因為眇了一目,人們就稱呼他為目郎。這個大漢,使用的農作工具,都比別人長大粗重,使用起來才過癮。他學過宋江陣,是宋江陣成員。人雖然高大勇猛,但為人卻謙恭有禮:厝邊頭尾的紅白喜喪事,他都會主動參與,盡心盡力,毫不偷懶,是一個盡忠的角色。
鄉(xiāng)社人種水稻、花生、地瓜、大豆等農作物或蔬菜,經常要連夜作水(在溝圳里筑小土壩,攔水入田地灌溉,以讓莊稼解渴,夜間水量比白天大(比較少人引水),容易入田水滿。
有一年的秋夜,目郎吃過晚飯,扛著那把用180砣秤桿做鋤頭柄的鋤頭,乘著微微的月色出門了。他心想,前幾天大家都作完了水,今晚我就獨自享受無人分水的樂趣吧。他大步流星的到達田邊,見圳水正嘩嘩的流得歡,便扎下馬步,挖取圳邊的草泥,迅速的壘筑攔水小壩。一邊挖開田岸的入水口,溝水便很快的流入地瓜田的畦溝里??吹搅魉焖俚耐七M,目郎趕緊巡視田園頭尾,該填筑的(園丘出水口及田岸低洼缺口處)填筑完了,就將鋤頭柄橫在進水的兩畦地瓜埂之間,坐在鋤頭柄上,燃吸紙煙,稍作休息,兼看著水。
不一會兒,有三個人匆匆走來,舉起鋤頭要挖扒小土壩。目郎迅即手握鋤頭柄站了起來,說:“不能挖!要水就分一半下去吧?!?BR>鄉(xiāng)村人作水,這是一般的規(guī)矩:不能全攔著不分水給人家(即我水滿才輪到你),也不能把人家正在進水的小壩全挖撬了,讓水進不了田地。
可這三人硬是不搭理,一定要全挖。興許他們認為,我們三個人,你就單朝一個,不是對手吧。目郎看到鄰村的三個楞頭青這么不講理,就挪過長柄鋤頭,蓋住那三支鋤頭,又一次說:“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有什么不好說的呢?!”
湖里那三個人,被目郎的鋤頭蓋住,覺得分量好重,發(fā)作不得。見硬扒不行,于是互相使眼色,抽出鋤頭,想“整頓”目郎,來吃軟的。他們齊舉鋤頭,趁著月色,合力往目郎頭上劈來。說時遲,那時快,目郎看到相互之間逼得太近,無用武之地,就趁勢拄著鋤頭,起步一躍就躍過三壟地瓜畦,避過那三人的鋒頭,迅即轉身,舉起鋤頭,準備一舉掃倒那三個不知好歹的小青年。那三個楞頭青見不是勢,趕緊各自開溜??逃之夭夭。
目郎不予追趕,只說:“何須走,不乖乖一起作水,跑得像箭一樣!”
自此,湖里社傳聞著目郎一躍過溝的勇猛故事,還風聞到附近鄉(xiāng)村。人們還把它與后溪海豐社的師公連在一起,編成順口溜,作為一種很厲害很有本事的象征:海豐出師公,西井出目郎。(陳全成)
后溪鎮(zhèn)所在地叫做海豐埭。孫坂公路從埭中穿過,鎮(zhèn)政府在路北。海豐埭以海豐這個社里命名,這是因為這個埭是海豐社的老家長牽頭圍筑的??上ШXS這個鄉(xiāng)社,如今已厝毀人移不存在了。但在以前,海豐社的徐姓也是很有名望的。
海豐社以及附近的柴場、下店墟、城內,宋元時代面前都是海灘。蘇營社的皇渡庵,表明唐代蘇營是個海渡口。徐老家長為使各社有足夠的糧食,帶頭出錢,募集鄉(xiāng)民,聯(lián)合各社,合力圍墾筑堤,以開發(fā)海田為埭田,供各社耕作,辦了好事,很是風光。
歲月流逝,好不容易大堤筑成了。這天,徐老家長帶著孫子,拄著洞葛,查看土堤厚實否。鄉(xiāng)民們邊勞作,邊與徐老家長打招呼,氣氛很是熱烈融洽。走了長長的路后,老家長找個地方,準備歇息再走。他的小孫子蹦蹦跳跳的到靠海的一面看了許久,就在遠處稚聲嫩氣的問:“陳公,堤岸為什么不全傍條石?!”
老家長心想,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我傾盡家資,東挪西借,好不容易才把長長的大堤圍合龍??亢5牡贪?,傍了條石,是為防止海浪沖刮的,哪有能力將整條堤岸都傍上條石(洪村溪東岸較長,就無力傍石頭)!噫,這小孩看出了堤岸有的傍了石頭,有的未傍石頭,有什么想法?就站起身,把孫子叫到身邊,問“為什么要全傍上條石?”
孫子不假思索答道:“傍了條石,比較值錢。以后我要賣石頭,就比較有錢?!?BR>老家長頹然跌坐在座位上,半天緩不過神來,哀聲嘆息道:“家門不幸啊,家門不幸??!”拐杖也跌落在地上。
于是,老家長就叫人來估價所傍的條石,將錢款返還給那些被挪借的人家。土堤只好用木樁竹篾帶塞草皮來抵御海浪沖蝕而草草收場了。
可惜做了許多好事的徐姓,卻為善不卒,連同第豐的社名,一直消失了!大千世界,泥沙俱下,令人唏噓?。惾桑?BR>
圣果院的來歷圣 果院在集美后溪珩山村田厝。一千多年前,還是唐朝的時候;海面比現(xiàn)在高,溪水比現(xiàn)在寬;海漲大潮,天降大雨,往往沖垮堤壩、淹沒良田。有個和尚卓猷來到這里,建了一座佛堂,供奉泗洲大圣,說這大圣可以鎮(zhèn)伏水中妖魔。一晃幾百年過去了,元兵攻占了南宋都城臨安,俘虜了皇帝趙顯。那年十一月,一些宋臣在福州擁立9歲的趙?為帝。元兵進軍福建。趙?與群臣坐船南逃,到了嘉禾嶼,也就是現(xiàn)在的廈門島。那時廈門島是同安縣的一部分。同安縣令正愁沒什么東西獻給皇帝,忽然有人報告,泗洲堂前的龍眼樹結果了!縣令想,這可是個大吉大利的好彩頭!馬上叫人采下龍眼,獻給皇帝。他對皇帝說:“龍眼每年都是七月結果成熟,現(xiàn)在已經是臘月,這是天賜佳果迎接圣上?!毙』实酆芨吲d。有位大臣在旁提醒道:“龍眼一年二度結果,預示我大宋朝再度中興。圣上可為泗洲堂賜名,以使臣民永世承受龍恩?!毙』实厶峁P寫了“圣果院”三字。從此,泗洲堂就改成了“圣果院”。
為什么有二使、三使、無大使? 圣果院后殿供著兩座神像,分別被稱為二使、三使,卻沒有大使。這種供奉神的形式可能是天下獨一無二。要說其中緣由,就得從清朝初年說起了。
清朝初年,灌口已經成了非常熱鬧的集市,泉州、漳州的人,也會到灌口來做買賣。
圣果院前有條圣果溪,溪上有座橋。有一天,有個到灌口賣棉花的人經過這里。天很熱,賣棉花的把棉花擔子放在橋頭,捧起溪水洗臉。這時,正有三個孩子在溪里洗澡。那個最大的孩子很調皮,往棉花擔上潑水。賣棉花的很生氣,說:“你以為潑了水我就挑不動了嗎?告訴你,我有的是力氣,連你一起挑走也不嫌重?!闭f完,抓住潑水的孩子,放在擔子上,挑起就跑。到了灌口鳳山廟,他放下?lián)?,回頭一看,孩子不見了,卻有一塊略具人形的頭。賣棉花的嚇壞了。心想,“我只是開個玩笑,叫他不敢再調皮;賣了棉花還要把他送回去?,F(xiàn)在麻煩了。人家父母找我要孩子怎么辦?”他愈想愈怕,扔下木頭跑了。
當時灌口鳳山廟剛建成,還沒有神像。幾個老人和工匠正在廟里商量用什么材料做神像呢!有個剛從外面進來的人說:“剛才有個賣棉花的人放在門前一塊木頭,猛一看就像個人坐在那里,這不是老天送給我們做神像的材料嗎!”于是,就用這塊木頭雕成神像。因為神像是按過路的指揮使的面貌雕成的,所以叫“大使公”。
說起那三個在溪里洗澡的孩子,珩山人也見過,只是不知是哪家的。這時,才知道三個孩子都是神變的。村民認為,大使公到了灌口,他的弟弟沒有同去,想必是愿意留在珩山。于是,在圣果院供起來二使、三使。算起來,圣果院還是大使公的老家,所以直到民國初年,灌口人每年還到圣果院“請火”呢!
圣果院為何有鐘無鼓? 到了佛寺,一進山門,就可以看到鐘樓、鼓樓分立東西。有的佛寺沒有鐘、鼓樓;但是,也有一鐘一鼓置于大雄寶殿兩側。圣果院卻看不到鐘也看不到鼓。老人們說,圣果院原來有鐘有鼓。鐘,是1958年“大煉鋼鐵”“煉”掉了。那鼓呢?鼓“飛”到鳳山廟去了。
卻說,大使公在灌口鳳山廟受八方香火;二使、三使在圣果院也得到虔誠供奉。圣果院每天晨鐘暮鼓,聲傳十里;鳳山廟卻靜靜悄悄,大使公覺得很沒面子。心想:“兩個弟弟有鐘有鼓,我做大哥的什么也沒有,豈不被人笑話?”于是,施展神通,讓鼓“飛”到鳳山廟。圣果院的鼓突然沒了。大家都很著急。院里老和尚掐指一算,知道鐘是被大使“運”走了;過幾天還會來運鐘。于是,叫人在鐘上鉆了個洞,鐘就飛不起來了。從此以后,圣果院就只有鐘沒有鼓。
圣果院的鼓真的飛到鳳山廟了嗎?當然不是。
據(jù)元至正十幾年(1359年)張仲復撰《龍山圣果院祠堂內碑記》圣果院前身泗洲堂始建唐,是佛堂。唐朝時,佛寺、佛堂有鐘無鼓。元朝初年王西疇出資整修圣果院是“稍存舊貫”也就是勉強保留原來規(guī)模,沒有增加。泰定庚午(1330年)王西隱重建圣果院,“法堂、鐘樓、三門、廊廡其延袤皆整齊有序”還是沒有鐘樓或鐘,明進士康爾韞所書大門對聯(lián)“泗海信徒誦經古鐘樓,洲濱賢仕吟詩書法堂”在對聯(lián)中,一般以鐘鼓相對,這里不用鼓是因為圣果院沒有鼓??滴?、乾隆年間的碑文也沒提過圣果院有鼓??梢?,圣果院是本來就沒有鼓的。“飛到灌口”之說只是個故事而已。(韓林)
咸豐三年,同安旱荒,連年歉收。角尾錦宅村有個大員外名叫黃德美,此人富甲一方,為人樂善好施。面對著災害,黃員外免去佃戶的田賦地租,在當?shù)厥┵c放糧,濟助饑民不留余力,深得地方父老敬仰,譽為萬家生佛。但暴虐的清廷官差錢糧賦稅照收不誤,差役動輒拘捕毆打百姓。民心思變,官逼民反。村里有些參加江源江發(fā)小刀會失敗回來的成員,醞釀發(fā)動一次更大的起義,就擁黃德美為首領,揭竿而起殺貪官,劫糧倉,救濟饑民,起義隊伍直搗海澄縣。
灌口蔡乾瀏心庵,是黃氏聚族而居的地方,黃位是族長,為人豪爽,見義勇為,有文韜武略,參加過江源江發(fā)的小刀會,江源被殺后回鄉(xiāng)隱居。這一天江源嫂來蔡乾,與黃位商討東山再起為夫報仇之事,忽見錦宅侄兒黃德美差人前來聘請黃位為小刀會首領。大喜,命江源嫂速回漳州,招舊部五月十六到瀏心庵會盟。
這天,瀏心庵前香煙縈繞,旗幟林立,“殺盡貪官”“為師報仇”呼聲此起彼伏,黃位和族人選出的九十九條好漢,個個威風凜凜殺氣騰騰。江源嫂帶領的原小刀會舊部個個義憤填膺欲報師仇。
黃位登上壇上,高聲呼喊:“兄弟們!我們小刀會歷時兩代人從陳慶真到江源江發(fā),清韃子欠下我們多少血債,我們要他們還。老天命我為‘漢大明統(tǒng)天大元帥’。滿清必亡,漢大明必興”。接著呼聲四起,在祖師陳慶真靈前歃血為盟,浩浩蕩蕩的大軍,立即進占灌口、前場、后溪,并與海澄黃德美匯合,向漳州府進軍,被撲滅的小刀會烈火又燃燒起來了。(陳清平)
上塘村有一個村莊叫包仔王,這里流傳著心誠致富的動人故事。
那是在清朝道光年間,有一位以彈棉為業(yè)的王氏小匠,他從廈門城里買了一包棉花,帶回家里拆開時,發(fā)現(xiàn)里內居然藏有18條的金條。他大為驚詫。王氏棉匠在鄉(xiāng)里是老實人,做生意是童叟無欺,很守本份。面對突如其來的財富,他也不動心??嘤跊]有失主,他只好將金條謹慎地收藏起來。
原來,這棉花包是南洋華僑富翁朱鳳行從南洋托運回國的。朱翁擔心回鄉(xiāng)路途不安寧,為安全之計,特將金條裹在棉花包先行托運到廈門商鋪。不料商鋪不知底細,誤將裹金的棉花包當作一般的商品賣給了王氏棉匠。朱翁來廈后得知多年經營積蓄的一筆巨財就如此全毀了,猶如雷劈,全家都失了魂。
朱翁畢竟是商場上老手,很快冷靜下來,雖然覺得渺茫無望,但仍抱著一絲希望,決心暗中調查看看。懷著死馬當活馬醫(yī)的心情,朱翁開始了查找工作。一家一家、一戶一戶地大海摸針。家里的人也犯疑了,既是找上拾金者,對方不認賬,也是無可奈何的,天下會有不愛財?shù)娜藛幔?BR>朱翁找到了王氏家里,王氏十分高興。他說終于找到失主了,可以物歸原主了。王氏分文不差,將原物奉還。此情此景,讓朱翁大為感動。朱翁將王氏視為救命恩人,當即結為親戚,當場巨金贈送王氏謝恩。朱翁膝下無子,向王氏要了一個兒子為義子,并帶到南洋學商。兩家從此來往親密。
王氏有了財富,開始建房蓋屋,廣置田產。從此,王氏家族興旺,人口曾達一千多人。
王氏因為以一包棉花,靠誠心起家發(fā)跡,民間上就有“包仔王”的美稱。
廈門集美區(qū),有個灌口鎮(zhèn),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古老的時候,這里山明水秀,樹木蒼蘢,山底下的村名都帶綠,像林尾、李林、內林深青……人們男耕女織,生活無比甜蜜。牧童阿旗每天在山上放牛,悠揚的笛聲隨著天上的白云縈繞著山莊。誰知這里出了條孽龍,它口吐毒焰,燒光森林田地,吞噬五谷牲畜,使蒼翠的山野變成禿嶺,泉水干涸,赤野千里。人們背井離鄉(xiāng),拖兒帶女,外出逃荒。牧童阿旗的爹娘都餓死了,他成了孤兒,走啊走啊,卻還是在村里打轉。
這里的父母官是深青驛吏,西川灌口人(現(xiàn)四川省灌縣)他信奉老君,從四川帶來了供奉老君的香爐,上刻“李府清元君”??吹剿淖用袷茈y,心痛如煎。他天天祈求老君保佑,治住孽龍,造福百姓,竟造化成仙,飄然而去。
牧童阿旗走啊走,這一天來到深青驛站,跌了一跤,拾了那刻有“李府清元君”的香爐,就餓昏了,渺茫茫地魂游鬼域。忽然間,他遇到一老者,白發(fā)童顏,胸前飄忽著銀須,“吾乃西川灌口人氏,深青驛吏,因不忍看我的子民受孽龍作踐,求老君賜給‘仙靈旗’和朱砂筆。仙靈旗可困住孽龍,朱砂筆能把這地方畫得要多美就有多美。謹記!吾去也?!?BR>阿旗醒過來,身邊真的有一把旗和筆,阿旗拿起這兩件寶貝,像神仙附體,飄飄然直上山巔,把旗一搖,奇跡出現(xiàn)了,山頂上那顆千年古榕樹又是蒼蒼蘢蘢,山上山下,一切恢復了生機,山上牛羊成群,草木茂密,山下稻子穗大粒飽,沉甸甸的,果樹碩果累累。
孽龍看到這景象,惱得身上的鱗甲片片綻起?!翱蓯腊?!我一定要吞噬阿旗!”孽龍找阿旗報復來了,阿旗用手中的仙靈旗圍著孽龍轉了一圈,這里立即化為深潭,孽龍被困在潭里,這就是現(xiàn)在灌口龍?zhí)端畮臁D闹觚垏姵鲎詈笠豢诙狙?,英雄阿旗受傷了,跑到另一個山頭就死了,他一手握著筆,就化做筆架,等待著后人來把這里描畫得更美麗;一手握著仙靈旗,專門制住孽龍。后人就把這兩座山,一座叫筆架山,一座叫仙靈旗山。山下的村莊和集市統(tǒng)稱灌口,為的是紀念那位四川灌口驛吏。(陳清平)
灌口坑內路口,有一座觀音亭,里面供奉的觀音菩薩和別處不同,是一座稀疏胡須,笑容可掬的青石的男性老者雕像。上面題清光緒敕準豎立旌表“樂善好施”。其實這里名為觀音亭,供奉的并不是觀音菩薩,而是灌口黃莊的大善人杜艮。
清朝末年,閩南一帶大旱、饑殍遍地,清政府正給外國這個賠款那個割地,根本不顧百姓的死活。杜艮在坑內路口設立救濟,凡到這里來的不管是誰,每人給二元大洋,這樣,該救濟的不該救濟的都來了。有的人一天來了十幾趟,不到兩天時間就把幾十萬大洋分光了。后來來了一位說惠安口音的石匠,他吞吞吐吐地說:“我不是來領救濟的,我是個打石匠,我來找工做,我娘病得很重,信得過我,先給我十元,我趕回家先治我娘的病。三天后我趕到這里,替你干活,多久都行”。杜艮是個孝子,看這個老實巴交的打石匠自然是相信的,馬上拿出五六十元大洋說:“這樣吧!我正要鋪一條從大嶺到長泰縣山重村的石階路,你去招幾十個工人,先給點安家費,回來后馬上就動工?!边@個石匠見他這樣信任他,感動地不斷磕頭感謝,不到三天,把老娘安置好,就帶著幾十個石匠趕到灌口黃莊。一條從大嶺到長泰山重的石階路工程馬上開工了。
杜艮樂善好施,修橋造路的事跡由同安縣報往朝廷,光緒帝賜他一個“奉憲大夫”空職官名,不知誰告訴慈禧太后說杜艮有一尊玉佛是無價之寶,慈禧索去了玉佛。杜艮到老年時已是一個窮人了,死后那位惠安石匠同眾鄉(xiāng)親在他施放救濟的坑內路口,建了一座觀音亭,那尊石雕就是杜艮形象,他是菩薩心腸的男觀音。
據(jù)說乾隆游江南到福建某地,帽子被吹掉入塘中,這是一個不好的征兆,回朝后急請瞻天官觀天象,瞻天官觀后大叫一聲“唉呀,不好了,南方的天狼星,直逼東北方的紫微星,福建要出皇帝了?!鼻〖泵ε沙鲎罡呒壍牡乩韼?,到福建堪察,命將有可能出皇帝的風水穴都要破壞掉。
話講福建泉州府同安縣安仁里,有一鳳山,平地凸起,四圍赤山環(huán)映,宛肖丹鳳翔舞山南,明末由四川灌口來深青驛站的驛丞帶來四川江口“李府清源真君”的香火,后驛丞死于戰(zhàn)亂,香火被一牧童拾到鳳山,香火興旺,有求必應,后建成廟,稱鳳山廟。這個地方是“五鳳朝陽”穴,要出皇帝的。四川灌口的“清源真君”得這一寶地,極為旺盛,廟旁有個塔仔塘,五里亭,是漳、泉官員往來必經之地,當時因鳳穴顯赫,文官到此必須下轎,若不下轎,轎蓋會無風而自動掀掉;武官到此,必須下馬,若不下馬,馬會暴跳咆哮,把人甩下,這又不是某朝皇帝下的圣旨,鳳山廟又不是文廟,哪來這些規(guī)矩。漳泉過往官員,紛紛向同安知縣提意見。同安知縣接到公文,說福建好的風水地要破掉,莫非此地就是要出帝王的風水穴,急派人堪察,果真如此,但當時鳳山廟香火興旺,又不是墳墓,會出哪家的皇帝?圣意難違,從何下手毀掉這鳳穴?知縣不愧為科班出身的七品官,生出一計,聲稱此地是狀元地,把廟改為“鳳山書院”,并在廟前建文昌祠,祈奉文昌公,庇灌口多中狀元,這樣既破壞了風水,又巴結了灌口的文人。那知文昌祠的墻基,早上疊下,晚上就倒,建筑師不知何因,后發(fā)現(xiàn)這鳳穴威力強盛,墻基被鳳翅一抖便倒掉,急忙命石匠打了一個石鼓,壓在鳳的脖子上??蓱z鳳被壓死,據(jù)說鳳山下的“白水泉”井水三天變紅,那是鳳流的血啊!自此鳳山“五鳳朝陽”的風水被破壞,文昌祠建成,灌口并未出狀元。咸豐年間,灌口李林小刀會黃位造反,打下廈門,出告示稱“漢大明天德皇帝”,卻因灌口皇帝穴被破壞,成不了氣候。(陳清平)
陳提軍生在灌口一個貧苦人家,身高體壯。當時,漳州一帶白蓮教造反,清政府募兵鎮(zhèn)壓。陳提軍的父母迫于生計,送他去當兵混口飯吃。臨行前,父母帶他到鳳山廟叩拜大使公,又請了香灰,裝在荷包里藏在胸前。陳提軍腳長1尺2寸。母親給他做了兩雙大鞋,一雙穿在腳上,一雙拴在腰間。到了兵營,長官見他壯似鐵塔,就叫他掌大旗隨侍左右。這支隊伍剛過江東橋就遭到白蓮教徒的伏擊。清兵大亂,指揮官掉頭就逃。陳提軍也跟著往回跑。跑了一段,陳提軍發(fā)現(xiàn)腰間的鞋丟了。這如何得了!于是,他轉回身,舉著大旗沖回去找鞋。軍隊的紀律是“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士兵們也跟著他往前沖。指揮官不好意思孤身逃跑,也兜轉馬頭跟在隊伍后面。白蓮教徒都是沒經過訓練的農民、小商販,看到清兵敗逃,高興得又跳又拍手。沒想到清兵突然潮水般涌回來,不由得亂了陣腳,再看那為首掌大旗的如丈二金剛,更令人膽戰(zhàn)心驚,爭相奔逃。清兵乘勢追殺,大獲全勝。
雖然打了勝仗,指揮官卻犯難了。這請功表怎么寫呢?總不能說是一個掌旗兵不顧性命地去找鞋把敵人嚇跑了。
指揮官問陳提軍:“你為找一雙鞋沖回去,難道你不怕死嗎?”提軍說:“我不會死。我身上帶著大使公的香灰。大使公會保佑我。”幕僚靈機一動,上表給乾隆皇帝“賊勢浩大,八面合圍,臣等幾陷絕境。有掌旗官陳某身佩鳳山廟香灰殺入敵陣。其時,但見空中旗幡招展直撲敵陣。臣揮兵疾進,全殲賊眾?!辈轼P山廟請封。乾隆皇帝重賞有功人員,封鳳山廟大使公為“太子”。因為有三尊神像,所以有的鳳山廟的分靈又稱“三太子廟”。接著地方官又重修廟宇再塑金身?,F(xiàn)在廟門前那盤龍石柱也是那時立的。(韓林)
“洋坑”村在宋朝同安置縣時就有這個名稱,可見它起碼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據(jù)洋坑老人介紹,洋坑原名叫“鷹坑”,在灌口地區(qū)數(shù)第四大莊。從前灌口有句俗語,一陳井、二深青、三內林(李林)、四洋坑。這說明以前洋坑人口多。洋坑背靠仙人棋山,村前有一條溪流由西向東流過,村前村后由農田包圍著,水源豐富,土地肥沃,是個富饒的村莊。村前有座萬壽宮,供奉洋坑人信仰的神靈三保公和休閑聚集地。
萬壽宮是座二進宮廟,后殿為皇宮設計,比一般的宮廟高好幾尺,前殿的斗拱雕刻與眾不同,龍頭鯉魚身,魚尾巴,屋脊的碎瓷龍雕,也是龍頭鯉魚身,魚尾巴。這種造型在各宮廟是沒有的。宮里三尊三保神像是用石頭雕鑿而成。萬壽宮始建朝代不祥,但在萬壽宮右墻,有一塊石碑刻著明弘治庚申年(公元1500年)重建字樣。
為什么萬壽宮有龍首魚尾的雕塑呢?這里有民間故事。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從仙人棋山脈石佛湖漂游下來三條鯉魚卡在萬壽宮前溪面上,前山村人首先發(fā)現(xiàn),當前山人下去抓時,三條鯉魚立即變成三塊石頭。前山人感到十分驚奇,就回村叫人來扛這三塊奇石,可是這三塊奇石怎么扛都扛不動。后來洋坑人來了,輕易地就把三塊奇石扛走。但扛到村口,又扛不動了,村里的老人說:這三塊奇石是三保公的化身,就動員村民集資,請來石匠把三塊奇石雕鑿成三尊三保公,就地蓋起宮廟奉祀。所以萬壽宮的斗拱,屋脊龍的雕塑就取龍首魚尾的模樣。
另有傳說:萬壽宮地理稱鷹穴,所以三條鯉魚漂游至此就被鷹纏住,然后變成三塊奇石鑿成石佛。三佛湖之稱,也就是三塊奇石來源于石佛湖的緣故。
在前山村的靈山宮與萬壽宮遙遙相望,其中也有個典故,說鯉魚石是前山人首先發(fā)現(xiàn)的,只因扛不動它,后來洋坑人來扛時,前山人提出一個條件,要用鯉魚石鑿一個香爐供奉他們的靈山宮,鯉魚石才能扛走。洋坑答應前山條件,真的用鯉魚石鑿個香爐送給前山靈山宮,后來人們把故事演變成俗語:“洋坑得石佛”、“前山得香爐”。(林得時)
在灌口鳳山祖廟的正前方,有一座小水庫叫卡仔塘,堤岸上有一方“阿彌”石,傳說是大使公鎮(zhèn)壓田螺精的鎮(zhèn)妖石。
明朝時卡仔塘又深又寬,一片汪洋,四周長滿蘆葦,陰森森的,經常有人掉下水被淹死。傳說塘里出了田螺精,是經數(shù)百年修煉,吸取日月精華成了精,誓滅陽間生靈而在魔界稱王。他興洪決堤,要附近百姓送童男童女為祭品供奉他,搞得百姓背鄉(xiāng)離井,不敢在這里居住。
傳說當時同安有金蘭結義三兄弟,見義勇為,誓為人民除害,人稱同安三義士。聽說灌口卡仔塘田螺精作孽,兄弟三人立即前往勸說田螺精,好好修善勿再作惡,將來可得道成仙。妖精哪管這一套,三兄弟和他進行一場惡戰(zhàn),人不敵妖,被水淹死在卡仔塘。清元真君發(fā)現(xiàn)這事,馬上帶義犬前往,義犬咬住田螺精的尾巴,使他不能逃脫,然后用“阿彌”石,鎮(zhèn)壓田螺精使他永世不得翻身。為了表彰三義士見義滅妖善德,清元真君神靈付在三義士身上,使他們在鳳山廟為三大使,永享人間香火。據(jù)傳田螺精的殼放在鳳山廟作香爐,直至抗日時被軍隊所毀。(載《灌口鳳山祖廟與大使公》)
很久以前,有三個連襟(廈門俚稱同門),給岳父大人祝壽。
那天,讀書人起了個大早,帶上壽禮,就與夫人歡歡喜喜地到岳父家。三個同門中,他是老大,應帶個好頭,不能遲到。
第二個同門是個討海人,他帶上海產品,也匆匆地往岳父家趕。
小女婿是個種田人。他天蒙蒙亮就到田里,急匆匆做完了早工,也趕忙到岳父家祝壽。
三個女婿匯合在一起,祝壽的時辰也到了。
大女婿就當仁不讓地對連襟和其他賓客說:“為了給岳父大人祝壽,增加點氣氛,我就來個告白,給大家助興。”他裝模作樣、搖頭晃腦地用閩南話吟誦起他的“杰作”:“由”字頭統(tǒng)(意思是“由”字中豎筆伸出頭),“甲”字尾統(tǒng)(意即其中豎筆下伸),“申”字頭尾統(tǒng)(意即“申”字的中筆兩頭伸出),“田”字縮縮做一捧(意即其豎筆沒有伸出)。吟誦完,見眾人正在回味,就故作姿態(tài)地說“見笑見笑了”。這個小文人賣弄了文字游戲,自我感覺良好。眾賓客佩服他的才學。滿場洋溢著喜悅的氣氛。
二女婿尋思,我喝的墨水不多,不能在文字里做游戲,就照著樣式來做做海產品的玩意兒吧。于是,他就依樣畫葫蘆地對眾人說道:魷魚頭統(tǒng),鎖管尾統(tǒng),烏賊雙頭統(tǒng),章魚縮縮做一捧。說的雖然缺乏書卷氣,但也符合各物的特性,賓客們也報以微笑。
第三個女婿看到兩個同門(連襟)或者賣弄墨水味,或者有實踐知識,都得到大家的贊許,但想到自己的寒磣,不免自慚形穢。他想到我一個種田人,收入無多,害得妻兒受苦受累,也拿不出壽禮來,還要在這樣的場合來出丑,真是悲從中來。但他強忍著淚水,訴起了衷腸:岳父母大人,各位鄉(xiāng)親,我們一家大小昨晚才蓋著一件小棉被,你看,蓋住腳,頭就統(tǒng);蓋住頭,腳也統(tǒng);蓋在胸部,就頭尾雙頭統(tǒng);只好大家縮在一起,擠做一捧。
岳父母聽后也覺得小女婿生活艱苦。老岳丈就說:“各位賢婿,各位朋友,謝謝大家的祝福,種田的小女婿生活困難,就免送壽禮吧。請大家入席暢飲吧!”(陳全成)
鄭國姓鷺島大捷順治君獅球歸陰
清初,鄭成功踞金門、廈門兩島,反抗清廷。順治皇帝御駕親征,銳意攻取廈門。×年五月,清軍?板戰(zhàn)船數(shù)百艘,從丙洲經集美東海,繞過高集海峽,朝西南向東渡進發(fā)。鄭成功率艦隊順風迎敵。清軍一觸即潰,大敗北逃,尸浮遍海。
鄭成功艦隊緊迫不舍,順治皇帝嚇得臉色蒼白。他要是騎馬在陸地上馳騁,可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可是,如今坐船在海上漂流,又不諳水性,嘔吐不止,覺得天旋地轉,確實無可奈何。
為了逃命,皇帝只好屈尊求老救駕。但是戰(zhàn)船全靠風力行駛,想快逃是快不了的。戰(zhàn)船駛近高崎西北海面的獅球嶼*時,遇到從東面通過高集海峽而繞向西南的橫流。潮流湍急,戰(zhàn)船的航速自然變慢。順治皇帝以為老故意為此,怒火中燒,拔出寶劍把老砍死。失去舵手的船,像只受傷的蒼蠅不停打轉。一陣側面狂風襲來,戰(zhàn)船翻了,像一條死魚在海面上漂流。順治皇帝喝了幾口咸苦的海水之后,便沉入海底。結果是“龍”被魚吃掉了。
這則民間傳說在集美流傳至今已經三百多年。人們還說:誰有福氣在獅球嶼附近撒網捕魚時,就能撈到用黃金做成又嵌滿鉆石的皇冠。
妻哭夫肝腸寸斷貓悼鼠計在個中
民俗活動清軍那年五月進犯廈門慘敗以后,鄭成功隨即進軍灌口通往漳州的驛道,切斷漳、泉交通線。七月,××貝勒率騎兵數(shù)千,要打通驛道。
鄭成功得細作稟報,召集將領謀士商議克敵制勝良策。謀士陳水華是后溪霞店人,熟悉本地情形,即席獻計:敵軍來犯,先佯作抵抗,然后把敵人引入洪塘田間,如此即可取勝。
七月廿四清軍從同安沿驛道浩浩蕩蕩而來,國姓軍一觸即退,到了洪塘田洋,兵士便分頭跑上田間羊腸小埂。此處盡是爛泥田,騎兵追趕到田間,所有戰(zhàn)馬四條腿都深深插入爛泥,越掙扎陷得越深,進退不得。貝勒仰天叫苦。就在此時,天竺山麓一聲炮響,伏兵手執(zhí)長矛長鉤大刀,蜂擁而至,搠的搠,鉤的鉤,砍的砍,不多時便全殲清軍,而國姓軍一個也沒有傷亡。
貝勒福晉得此噩耗,悲慟萬分,頓時昏厥在地。她醒來時,解開發(fā)髻,披著散發(fā),抹去脂粉,換上白衣白裙,召集將領訓示道:“未亡人今要為貝勒報仇,眾將軍隨我出征。到達洪塘,連掃把也得砍成兩段?!?BR>早有探馬來報。劉國軒不慌不忙,對洪塘村百姓說:“請父老兄弟們趕緊搭個臺,裱上白布,臺上正中掛貝勒畫像,將其靈柩放在臺下;家家戶戶門前置案燒香點燭,男男女女散發(fā)著白衣素。敵人來時,個個跑在靈柩前叩頭膜拜?!?BR>百姓紛紛議論:“這豈不是為敵人帶孝?”劉國軒笑道:“這叫貓哭老鼠假心假意,個中有計?!卑傩諅冎缓谜辙k,可誰也不知有何妙處。
貝勒福晉率領大軍來到洪塘,一見丈夫的遺像,又見百姓如此悼念其丈夫,便一頭伏在靈柩前,哭得死去活來,滂沱的淚水濕透了衣襟。眾軍士見狀,敢無所表示?也都放下刀槍,先后下跪叩頭,誰也不敢起立。
猝然間天竺山上鼓角齊鳴,伏兵四起,圍攏上來。老百姓見此情景,頓悟此計之妙。于是青壯年男子個個奪取敵人放在地上的兵器,同仇敵愾,與國姓軍內外呼應,向清軍砍殺。清軍一時不知所措,死傷十之八九,生者全都就擒。(陳振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