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1月8日訊 據灌口百姓微信報道 隨著最后的舞蹈,灌口元旦文藝晚會圓滿落幕,這一次活動聚集了灌口鎮(zhèn)大量群眾,大家沉醉在本次優(yōu)秀又用心的演出之中。精彩的晚會已經結束,在大家意猶未盡之時,再給錯過本次晚會的人一次回顧。 鎮(zhèn)長致辭 鎮(zhèn)長講話中無一不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
長期以來,以深青古驛、鳳山祖廟、皇帝井為代表的古鎮(zhèn)尋蹤觀光是集美旅游的主要產品,同時九十九間大厝、苧溪橋等古村鎮(zhèn)風貌建筑傳承著集美古老的文化。去古村鎮(zhèn)攝影、泡茶,感受如桃花源般的田園生活。
千年歷史深青古驛
深青古驛站位于灌口深青村,系古代同安連接漳、泉兩地的古驛道驛站,是目前國內僅存不多的古代郵驛遺址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保存完好無損的有1000年歷史的宋、元、明、清時代古驛站。始建于宋,原址在灌口街東面二公里的魚孚,元時才移置于灌口之西的深青。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重建,其歷史稍早于廈門島上建城的歷史。
驛樓橫跨于深青村口古驛道上,俗稱過街樓,始建于元。樓為穿斗式、硬山頂磚木結構,通高6米,面寬4.4米,進深3米,樓上奉祀關帝。驛樓基柱為石結構,上部為磚木結構,樓門前鋪有臺階17級。
樓下是個涼亭,還有一對圓石柱支撐著門樓。石柱刻有對聯,門樓南面石額上鐫刻行書“驛樓古地”四字。清嘉慶九年(1804年)及1988年二次重修。驛樓前,古石橋尚存,且經整修。
深青橋為平梁式橋,東北至西南走向,橫跨于深青溪上。橋全長25米,面寬2.99米,橋高4米,四墩五孔,橋墩呈舟形,橋面以10條石板鋪就,基礎采用“睡目沉基”法建成。
驛樓后,西面有一里長的驛口街;東南面有蘇氏七柱學堂、水月潭、鯉魚壩、三腳古榕;西北面有茂林庵,庵內供奉明末深青驛站驛丞從四川灌縣灌口廟帶來的清元真君香火和清水巖清水祖師及四位官將。
釀酒烹茗皇帝井
皇帝井又名龍泉井,位于蘇營村內北側,始鑿年代不詳。據《同安縣志》記載,相傳唐宣宗李忱登基前曾云游入閩,過蘇營村時汲取此井甘泉,釀酒烹茗,后人遂相沿稱之皇帝井。井區(qū)現存水井兩口,分列東、西,相距8米,四周以條石欄桿圍砌成井區(qū)。西側“皇帝井”碑旁另立陳上章詩碑一方,鐫刻懷古七言詩一首。
離井區(qū)西南30米處有一間皇渡庵,由相距約3米并列的東、西兩庵組成,始建年代不詳。庵內供奉飛天大圣塑像,祀奉保生大帝及田祖蘇公、陳婆。皇渡庵雖規(guī)模不大,但小巧玲瓏,富有民族建筑特色。石柱上所刻的對聯,字體豐富,書法藝術水平頗高,庵門兩旁的鏤空青石窗雕,構思巧妙,雕工精細。景點于1998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皇渡庵被公布為廈門涉臺文物古跡。
四大古橋苧溪橋
苧溪橋位于后溪鎮(zhèn)西部、市第二農場坂頭橋西側500米處,是古代連接同安和漳州的古驛道,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建于北宋大觀年間的苧溪橋橋長73米,寬2.6米,高4米。全橋條石壘砌,有8個船型橋墩,9個方孔橋洞,遠看像8艘頭并進的小船。苧溪橋因橫跨于苧溪之上而得名。宋代理學大師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曾作《過苧溪詩》,描述苧溪當時的自然景觀。明清時代,苧溪橋是連接龍溪與同安的驛道,人來人往,商業(yè)興旺,苧溪橋村和觀音寺應運而建。該橋是廈門地區(qū)現存最長的宋代石構橋梁,至今保存良好。站在廈門四大古橋之一的苧溪橋上,眼前幻化出橋下曾經清粼粼的水汩汩流,孩童戲水,姑娘浣衣,農人們吆喝著老牛,荷著犁耙迎著噴薄欲出的朝陽為了生計而踱過這座橋時的精彩……
千年歷史深青古驛
深青古驛站位于灌口深青村,系古代同安連接漳、泉兩地的古驛道驛站,是目前國內僅存不多的古代郵驛遺址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保存完好無損的有1000年歷史的宋、元、明、清時代古驛站。始建于宋,原址在灌口街東面二公里的魚孚,元時才移置于灌口之西的深青。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重建,其歷史稍早于廈門島上建城的歷史。
驛樓橫跨于深青村口古驛道上,俗稱過街樓,始建于元。樓為穿斗式、硬山頂磚木結構,通高6米,面寬4.4米,進深3米,樓上奉祀關帝。驛樓基柱為石結構,上部為磚木結構,樓門前鋪有臺階17級。
樓下是個涼亭,還有一對圓石柱支撐著門樓。石柱刻有對聯,門樓南面石額上鐫刻行書“驛樓古地”四字。清嘉慶九年(1804年)及1988年二次重修。驛樓前,古石橋尚存,且經整修。
深青橋為平梁式橋,東北至西南走向,橫跨于深青溪上。橋全長25米,面寬2.99米,橋高4米,四墩五孔,橋墩呈舟形,橋面以10條石板鋪就,基礎采用“睡目沉基”法建成。
驛樓后,西面有一里長的驛口街;東南面有蘇氏七柱學堂、水月潭、鯉魚壩、三腳古榕;西北面有茂林庵,庵內供奉明末深青驛站驛丞從四川灌縣灌口廟帶來的清元真君香火和清水巖清水祖師及四位官將。
釀酒烹茗皇帝井
皇帝井又名龍泉井,位于蘇營村內北側,始鑿年代不詳。據《同安縣志》記載,相傳唐宣宗李忱登基前曾云游入閩,過蘇營村時汲取此井甘泉,釀酒烹茗,后人遂相沿稱之皇帝井。井區(qū)現存水井兩口,分列東、西,相距8米,四周以條石欄桿圍砌成井區(qū)。西側“皇帝井”碑旁另立陳上章詩碑一方,鐫刻懷古七言詩一首。
離井區(qū)西南30米處有一間皇渡庵,由相距約3米并列的東、西兩庵組成,始建年代不詳。庵內供奉飛天大圣塑像,祀奉保生大帝及田祖蘇公、陳婆。皇渡庵雖規(guī)模不大,但小巧玲瓏,富有民族建筑特色。石柱上所刻的對聯,字體豐富,書法藝術水平頗高,庵門兩旁的鏤空青石窗雕,構思巧妙,雕工精細。景點于1998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皇渡庵被公布為廈門涉臺文物古跡。
四大古橋苧溪橋
苧溪橋位于后溪鎮(zhèn)西部、市第二農場坂頭橋西側500米處,是古代連接同安和漳州的古驛道,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建于北宋大觀年間的苧溪橋橋長73米,寬2.6米,高4米。全橋條石壘砌,有8個船型橋墩,9個方孔橋洞,遠看像8艘頭并進的小船。苧溪橋因橫跨于苧溪之上而得名。宋代理學大師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曾作《過苧溪詩》,描述苧溪當時的自然景觀。明清時代,苧溪橋是連接龍溪與同安的驛道,人來人往,商業(yè)興旺,苧溪橋村和觀音寺應運而建。該橋是廈門地區(qū)現存最長的宋代石構橋梁,至今保存良好。站在廈門四大古橋之一的苧溪橋上,眼前幻化出橋下曾經清粼粼的水汩汩流,孩童戲水,姑娘浣衣,農人們吆喝著老牛,荷著犁耙迎著噴薄欲出的朝陽為了生計而踱過這座橋時的精彩……
相關新聞
臺海網1月8日訊 據天下集美微信報道 午后 夕陽余輝灑在風景湖內 近處,魚兒成群;遠處,白鷺撲翅 廊橋上,游客舉桿自拍 石亭里,老人圍桌而弈 岸邊上,小孩追逐嬉鬧…… 這幅生態(tài)花園美景 是咱們“千年古鎮(zhèn)”灌口 當下的高顏值寫照 雨過流云康祥灌口/張冬坤 近年來,灌口...
臺海網1月8日訊 據天下集美微信報道 你的母校是哪里?你還記得她嗎… 記憶中的灌口中學 作者:柯月霞 1 第一次走進灌口中學,是1985年的8月的一天。 記得那天,我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后座上載了用蛇皮袋裝著的幾件衣服,幾斤米,還有草席、被單,和幾個盆盆罐罐,費了好大的勁,...
臺海網12月29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林彬彬)男子施工時不慎從3樓墜落到2樓,不幸身亡。昨日上午11點多,事發(fā)集美灌口三南路附近一個小區(qū)。 據了解,事發(fā)前,一名男子正在3樓一處窗戶進行施工作業(yè)。窗戶外有遮陽棚,上面有一個洞,男子便是從那個洞口掉下的。 導報記者了解到,男子掉到2樓一處陽臺,兩層樓之間的落差并不大,但是墜落時男子頭部碰到尖銳棱角,...
臺海網12月18日訊 據灌口百姓微信報道 古時候每隔25至30公里 便會設置一個驛站 供來往奔波的馬匹和人休息 如今馬匹雖被替代 但卻有更多的人需要 “休息” 集美之最 一個村十六座廟宇 來到這,當你來到這石橋、綠植、古門和周圍的平房,走進灌口鎮(zhèn)深青村,迎面而來的安詳令人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