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二
“芋包嫂”的古早味情懷
說起“芋包嫂”的故事,廈港人都能如數(shù)家珍。從挑扁擔走街串巷售賣到店面經(jīng)營,“芋包嫂”走過了近百年的歷程。
發(fā)展三代傳承味不變
1926年,李文忠的爺爺奶奶靠賣芋包養(yǎng)家糊口。爺爺走街串巷,奶奶則在家門口售賣,于是有了“芋包嫂”的稱號。李文忠的母親陳富娘傳承了婆婆的手藝,被稱為“第二代芋包嫂”。
金新街11號是李文忠的祖宅,也是“芋包嫂”的發(fā)源地。后來,由于成功大道拆遷,李文忠將店面遷到了大學路。4年前,李文忠從母親那接手了店面,成為“第三代芋包嫂”,“雖然店面遷移,但味道一直不變”。
李文忠說,他要做有文化、有情懷的店。
困境 “洋文化”沖擊
近幾年,商業(yè)大潮席卷廈港,一些帶著“洋文化”的咖啡館進駐,沖擊了李文忠的傳統(tǒng)特色小吃,年輕人貌似更能接受意大利面等“洋小吃”,“來店里吃芋包的大多數(shù)是中老年人,或者來體驗嘗鮮的游客,本地年輕人較少”。
“我為了‘老字號’而經(jīng)營,開店的初衷就是養(yǎng)家糊口。”李文忠坦言,食客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老字號。“聽說認證廈門老字號可以有一些政策扶持。”李文忠遞交了申請,但根據(jù)規(guī)定,要證明“他的奶奶是芋包嫂”,他感覺有些無奈,因為沒法通過文件證明。近百年來,住在廈港的人絕大部分都知道他家族的創(chuàng)業(yè)歷史,口口相傳,但沒有文字證明。
希望孩子們守護情懷
三代“芋包嫂”的傳承,積攢了不少固定顧客。
“我最高興的事就是看見家長帶著孩子來吃芋包。”李文忠說,他希望下一代能夠守住這份情懷,接手他的手藝,把芋包一直做下去。
盡管現(xiàn)在經(jīng)營壓力很大,每天經(jīng)營14個小時很辛苦,但李文忠依然堅持純手工做芋包,“我就是要傳承匠人精神,讓廈門小吃文化繼續(xù)發(fā)揚光大”。
我們有責任守護“古早味”
幾年前,別著雞蛋花、穿著波西米亞裙的游客遍布廈門海邊,使廈門一下躍升為文藝界的“網(wǎng)紅”。一時間,咖啡館、蛋糕店、小酒吧爭先涌入廈門,“洋味兒”越來越濃。
廈門港,面朝大海、寧靜致遠,本應該有著濃厚的廈門情懷,卻被這些小清新店面視為開店圣地。然而,老廈門人心中卻浮起擔憂,因為“廈門味”越來越稀薄。隨著店租的水漲船高,一些小店慢慢退出市場。
居住在沙坡尾的阮先生說,他擔心有一天再也吃不到“老廈門味”。從他眼里流露出的擔憂,可以看出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以及那種老街坊鄰居的情懷。
其實,“老字號”認證只是一個形式,真正的文化傳承是讓下一代接受并繼續(xù)發(fā)揚,就像“芋包嫂”老板李文忠說的,他最開心的事是看著大人帶著孩子來吃。
作為市民,我們應該為守護“古早味”、守護“老字號”盡一份力,不能讓歷史的車輪將廈門小吃文化碾壓沉淀。
原標題:承載老廈門人味蕾記憶的“古早味” 老店面臨認證尷尬
原鏈接:http://news.xmnn.cn/xmnn/2018/03/26/100339866.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