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境地
美聯(lián)社14日援引國際危機研究組織的分析報道,泰國政治危機“和平解決的希望渺?!薄_@家總部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智囊機構(gòu)認為,“各方如果能就避免暴力和舉行全國對話達成一致,才有可能形成和平解決機制……但在曼谷,這種希望不太可能?!?/P>
希望渺茫緣于反對派不接受總理英拉提出的對話建議。13日,英拉指派副總理蓬貼·貼甘乍那與各派舉行對話,商討選舉委員會先前提出把國會選舉日期推遲至今年5月4日的提議。但反對派領導人素貼拒絕與政府面對面談話。
總理府秘書長素拉南·維乍集瓦說,蓬貼會向各派發(fā)出對話邀請。
另外,選舉委員會也不滿意英拉做法,認為英拉應先與選委會主席閉門磋商,而后決定是否與各派對話。選委會一名委員說,如果政府堅持邀請各派對話,選委會不會參與這一多方對話。
換句話說,如果選委會、反對派以及先前已宣布抵制這次選舉的民主黨都不參加這次對話,那么對話即便進行,也無助于緩解眼下的政治僵局。
推遲選舉的另一個麻煩是,就在剛剛過去的周末,泰國國會選舉的海外投票活動已經(jīng)進行,身在海外22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泰國公民已經(jīng)在泰國外交使團所在地投票。海外投票活動本周末還將在另外70個泰國外交使團駐地進行,登記選民總計14.38萬。
凌朔(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新聞分析
“封鎖”難治“頑疾”
“封鎖曼谷”造成的負面效果顯而易見。
生活上,“封城”使約兩百萬市民生活受到影響,數(shù)百所學校停課,諸多政府部門停擺,大量商業(yè)機構(gòu)關(guān)門歇業(yè),交通就更不用說了。
經(jīng)濟上,示威使泰國經(jīng)濟遭受重創(chuàng),包括高鐵、水利工程等大型基礎設施投資被擱置,外國游客數(shù)量減少數(shù)十萬人次。泰國央行和亞洲銀行預計,如果抗議活動再持續(xù)1-2個月,泰國2014年全年的經(jīng)濟增長率將下降2個百分點。
既然這樣,為何街頭政治依然不能停歇?
究其根源,近年來的泰國政局始終充滿著反對和支持前總理他信勢力的對立和爭斗。示威活動是對立雙方的矛盾再一次以激烈方式呈現(xiàn)。
2001年至2006年執(zhí)政期間,他信通過推行一系列惠民政策,使原本被邊緣化的草根階層獲益很多,這一階層因此成為他信政權(quán)的根基。由于支持他信體系的選民數(shù)量龐大,其他黨派在大選中始終無力與之抗衡,只能另尋他途。自他信時代以來,泰國政壇形成了反對他信的“黃衫軍”和支持他信的“紅衫軍”兩派勢力,彼此勢不兩立,無論哪方上臺執(zhí)政,另一方都要“為民做主”,試圖把對方拉下馬。但通過街頭政治表達政治訴求雖然直接,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對立雙方的分歧。
當前,泰國本已矛盾重重的城鄉(xiāng)二元結(jié)構(gòu)更加壁壘分明,不同階層民眾之間的對立又加深了政治分裂。泰國政治家需要發(fā)揮政治智慧,通過妥協(xié)尋求和解之道。 新華社記者 明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