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澀到成熟
“10年前的今天,首發(fā)班列是我給的發(fā)車指令。” 50歲的重慶團結村站站長張信感慨地說,完全沒想到中歐班列發(fā)展得這么快。

3月19日,重慶團結村站站長張信在中歐班列(渝新歐)十周年紀念專列發(fā)車儀式上。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最初,張信給車站定的遠期目標是每天發(fā)送一班“渝新歐”班列,并認為這是“很難完成的任務”。而今,團結村站每天發(fā)送和到達的中歐班列能達十幾班。
10年前,“渝新歐”班列的誕生,源于重慶等中國西部地區(qū)對外開放的迫切需求。
深居西部內陸腹地的重慶,距出??诤瓦吘尘€均2000多公里。曾經,重慶的產品出口,要么向東經沿海地區(qū)“漂洋出海”,但耗時過久;要么通過空運,但費用極高。

3月16日,重慶團結村站站長張信(右)在重慶團結村站工作。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3月16日,重慶團結村站站長張信(右)在工作中。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窮則思變。重慶將思維和視野向西投射,“渝新歐”班列應運而生。它將重慶與沿途的哈薩克斯坦、俄羅斯、波蘭和德國等國家緊密相連,我國西部地區(qū)與歐洲的時空距離從40多天縮短至15天左右。
最初,橫亙在“渝新歐”面前的是一道道難題——貨物每到一個國家都要開箱檢查,手續(xù)繁瑣;沿途溫差極端時上下可達70℃,不少產品無法承受;途中的安全問題也是貨主們的一大擔憂……
“當年,我們每次發(fā)車之前都捏著一把汗,擔心班列無法準時、安全抵達。” 張信說。

3月16日,重慶團結村站站長張信(左)在調度室工作。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這也成就了“渝新歐”的一次次成長——經過與沿線國家溝通,“渝新歐”實現沿途海關監(jiān)管互認;針對沿途低溫難題,重慶研發(fā)出保溫材料,還研發(fā)出集裝箱衛(wèi)星定位跟蹤系統(tǒng),解決了貨物運輸的安全問題……
隨著一個個難題的解決,尤其是我國2013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之后,中歐班列發(fā)展進入“快車道”。

3月19日,中歐班列(渝新歐)十周年紀念專列從重慶團結村站發(fā)出(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3月19日,中歐班列(渝新歐)十周年紀念專列從重慶團結村站發(fā)出。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成都、鄭州、義烏、西安……越來越多的城市陸續(xù)開通中歐班列。2016年6月,各條線路有了統(tǒng)一的“中歐班列”品牌。
如今的中歐班列,早已褪去10年前的青澀——
從“獨苗”到“人丁興旺”。10年前唯一的班列線路“渝新歐”,2011年僅開行17班,如今來自國家發(fā)改委的數據顯示,全國已鋪畫中歐班列專用運行線73條,2020年共開行1.24萬列,首次突破萬列大關。
從“線段”到“網絡”。10年前,唯一的班列線路“渝新歐”境外到站僅1個,來自國家發(fā)改委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11月,中歐班列已通達歐洲21個國家、92個城市。
從“有去無回”到“滿載而歸”。10年前,由于中歐貿易不平衡、海外客戶認知度不高,回程貨源短缺曾是困擾中歐班列發(fā)展的難題。如今,大部分中歐班列線路已實現去回程貨源基本平衡。

2016年9月2日,重慶海關工作人員在對剛剛開箱的平行進口汽車進行檢驗。2016年重慶中歐班列進口整車破千輛達1028輛,貨值2.83億元。新華社記者 唐奕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