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集裝箱碼頭。中新社記者 王東明 攝
中國主動塑造中美關系的空間在哪里?
中美關系未來的發(fā)展空間,歸根到底不是取決于靜態(tài)的“結構分析”,而是操之于兩國決策者和兩國人民的手中,既取決于美國對華戰(zhàn)略的演變,更取決于中國對美戰(zhàn)略的主動塑造。
長期以來,人們似乎習慣認為中國在決定中美關系發(fā)展方向上的作用有限、處于被動地位,理由是美國是超級大國,中國作為新興力量處于被動位置。這一結論忽視了靜態(tài)力量與動態(tài)力量之間、力量與戰(zhàn)略之間的辯證關系。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視野看,中國復興才是百年變局最深刻的動因和主要變量,中國一舉一動帶來的國際影響,有時比自身想象的大。
要看到,中國事實上具備一定的塑造中美關系的能力。中國推進更深層次改革和更高水平開放,讓自身發(fā)展與人類前途命運融通,這本身就是在塑造中美關系;在全球重大問題上,中國保持定力不搞本國優(yōu)先,讓各國看到中國是世界穩(wěn)定和平的力量,這也是在塑造中美關系。此外,中國所擁有的必要的反制能力,也是對中美關系的一種塑造。
主動塑造中美關系還意味著,中國應與美方共同探索重要領域合作以及分歧管控機制建設。
比如圍繞經貿關系,即使出現核心科技領域“部分脫鉤”的局面,雙方仍要在各自國內經濟轉型和經貿關系升級換代背景下,繼續(xù)將經貿關系作為中美關系的壓艙石。尤其是對美方而言,要在第一階段貿易協(xié)議基礎上,把握中國“雙循環(huán)”和推進更高水平開放的機會,重構面向更高層次、邁向更高水平的新型中美經貿關系,而不是走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回頭路。
再如圍繞軍事安全,要排除發(fā)生軍事沖突的“引信”??山梃b中國與東盟共同推進南海行為準則談判的經驗,在中美兩軍既有合作機制基礎上,就南海等問題達成中美之間的行為準則,規(guī)范兩國在西太平洋地區(qū)的交往方式。
又如圍繞人文交流,要探討符合實際的深層次民間互動往來,讓議會之間、黨派之間、州省之間、人民和人民之間開展深入交流,使人文交流的涓涓細流匯成大海。
中美都是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是世界前兩大經濟體,肩負特殊重要責任。未來30年,即使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雙方仍將長期處于戰(zhàn)略相持狀態(tài),即中國無法完全擺脫美國的打壓,而美國也拿中國沒有什么辦法,中國必然會在中美戰(zhàn)略相持背景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中國而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以取代美國為前提,而以中國人民更美好的生活為追求。中美在戰(zhàn)略相持中找到共存之道,不僅有利于兩國,也有利于世界。(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院長)(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