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法媒文章:“攻占國會山”暴露出西方民主的脆弱性
參考消息網(wǎng)1月12日報道 法國《回聲報》網(wǎng)站1月10日刊載法國蒙田研究所特別顧問多米尼克·莫伊西的文章稱,“占領國會大廈”意味著西方民主制度的脆弱性。全文摘編如下:
古羅馬人在談及政權脆弱性時會說,塔皮亞峭壁與卡皮托林山近在咫尺(古羅馬時期,卡皮托林山象征至高無上的榮譽,而塔皮亞峭壁是執(zhí)行死刑的地方,意指成敗只在一瞬間——本網(wǎng)注)。這個諺語的當代版本則是,手握美國核武密碼的人萬萬不能有推特賬戶!特朗普就像是那個時代的尼祿一樣,看起來注視著羅馬或更謹慎點說注視著華盛頓的國會大廈,“燒起來”。
還有一些更近期也更令人不安的畫面會在腦海中翻騰。你可以把舉著支持特朗普旗幟的人換成“黃背心”。只不過美國的支持者打算讓選舉失利的偶像繼續(xù)當權,而“黃背心”則要求合法當選的在任總統(tǒng)辭職。盡管大西洋兩岸的鬧事者的政治目標相左,但他們中最激進的那部分人的社會特征、行徑看起來很相似。這是受害者和宗教幻象者的混合體,其原始野心在于摧毀他們在華盛頓發(fā)現(xiàn)的權力象征。他們“進來了”,但除了摧毀還能干什么?在他們眼中,這個“人民的殿堂”不是人民自己的,而是精英和特權階層的。
民主在美國沒有死亡,但我們不能視而不見。“占領國會大廈”意味著我們西方民主制度的脆弱性。我們社會的碎片化、極端化同推特、臉書等帶來的技術革命的碰撞構成西方民主制度的爆炸雞尾酒。這是對當下關鍵話題分歧最大的時候,而且當下背景有利于虛假消息和陰謀論的傳播。這場變化讓真相和謊言更加難以辨別。新冠疫情帶來的經(jīng)濟后果和相關社會問題的爆發(fā)風險讓這一毒化的氛圍更加危險?;蛟S對“占領國會大廈”存在兩種解讀。
樂觀主義者將其視為特朗普的“榮耀”戰(zhàn)斗。悲觀主義者將其視為一場測試或是一個靈感源泉,相當于希特勒在1923年慕尼黑暴動中那樣。當時那場奪權失敗了,但也成為納粹黨的奠基神話。“占領國會大廈”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烈士。
(2021-01-12 19: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