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學生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在韓國,這個問題似乎被簡化成了一個標準答案——獲得一流大學的文憑。
“所有的家長和學生都喜歡能送更多學生去重點大學的學校,(評價)一所學校好壞的標準就是這個。”首爾大學21歲的大三學生金榮仁說道。
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韓國政府在邁入新世紀后一改建國以來堅持的教育平均化政策,開始促進“英才教育”。一批擁有自主招生權、收費高昂、進入頂尖大學比例也更高的私立高中應運而生——這些廣受追捧的“精英學校”,被認為是韓國頂尖大學的“預備校”。
然而,英才教育所滋生的社會不公現(xiàn)象,伴隨著韓國接連兩任總統(tǒng)樸槿惠與文在寅的親信被曝子女入學丑聞而飽受指摘。
“人們迫切要求教育公平。”在10月的一次部長級教育政策會議上,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說,“由于缺乏公眾信任,教育系統(tǒng)面臨危機,越來越多人感到絕望,他們認為教育已成為繼承父母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一種手段。”
這場會議中,文在寅重復提到“公平”達20多次。彼時,正值文在寅心腹、前法務部長官曹國女兒大學錄取丑聞正甚囂塵上之際。10月14日,就職僅一個多月的曹國因丑聞引發(fā)的民眾大規(guī)模抗議而黯然辭職。

韓國總統(tǒng)文在寅在教育會議上多次強調“公平”
11月7日,韓國教育部宣布,為了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從2025年3月起將在全國范圍內廢除私立高中,未來這些學校的學生選拔方式將與普通高中相同。
“我們確實需要改變現(xiàn)狀,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這個政策。這也是大多數(shù)人想要的。”作為韓國現(xiàn)行教育體制的親歷者,金榮仁同時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道。但他同時質疑,上述政策的結果未必會如預期一樣好。
韓國社會曾一度以“機會均等”的教育制度為傲,如今,人們對于教育作為實現(xiàn)社會平等“最偉大工具”的信心正在逐漸消失。在私立精英學校存廢爭論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韓國社會幾十年來越來越嚴重的“唯名校論”執(zhí)念。
在這一畸形的“成功學”執(zhí)念下,追求形式平等的教育改革或將只是徒勞的嘗試。
“SKY”名校直通車與“天空之城”
2014年,金榮仁考上了韓國最出名的六所科學類高中之一——釜山科學高中(KSA),3年后,他如愿進入了韓國最著名的高等學府——首爾大學。
科學技術類高中是韓國政府設立的具有特殊教育目的(簡稱“特目高”)的學校種類之一,包括外國語中學、藝術類中學、國際中學等。盡管金榮仁所在的學校是公立性質的,但同類“特目高”學校大多是私立性質。與公立高中不同,這些學校設立的初衷是為了給有不同專長和興趣的學生提供一個不同的教育體系。
“我們高中就是一個‘翻版大學’,有研發(fā)類項目、海外培訓項目等。在高中,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些大學數(shù)學和科學知識,這樣在進入大學后就能減輕些負擔。”金榮仁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