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有句諺語說,農民5月中旬之后再播種,則每天會損失1蒲式耳(約合36.4升)玉米。現(xiàn)在,不少美國的玉米種植者都陷入了焦慮的情緒當中,一方面,近期美國中西部和大平原地區(qū)的農田遭受暴風雨襲擾,使玉米的種植速度降到了歷史新低。而更大的挑戰(zhàn)在于,由于美國政府不久前再次升級關稅威脅,使得大部分農民不知該種什么,日子愈發(fā)困難。
美國農會聯(lián)合會5月22日發(fā)布的報告指出,加征關稅削減了美國農產品的出口,摧毀了曾經充滿希望的農業(yè)市場,使得農業(yè)經濟惡化,給許多農牧場家庭以及其他與農業(yè)生產有關的美國人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不確定性。
貿易摩擦開始以來,美國農民到底遭受了怎樣的損失?美國農業(yè)受到怎樣的影響?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受影響的農民和相關專家學者,聽他們算算這本“關稅賬”。
大豆——
對華銷量下降90%以上
數(shù)據顯示,自2018年7月最初的關稅生效以來,美國大豆對華銷量下降了90%以上。其中,截至今年3月21日,美國大豆出口總量同比下降31%。美國農業(yè)部預計,2019財年美國農產品出口總值將減少20億美元。
過去5年間,現(xiàn)在這個時節(jié)農民大都基本完成了80%的種植任務。今年卻不同,截至5月19日,美國農民完成的玉米種植量只及預期的49%,這是自198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美國農業(yè)部前官員和經濟學家警告說,根據當前種植面積支付補貼的決定,可能會扭曲農業(yè)生產決策,增加農作物庫存,尤其是大豆的庫存。
美國大豆協(xié)會董事局成員、伊利諾伊州豆農羅伯·沙佛爾逐年輪種玉米和大豆,今年播種大豆的時間比往年晚了許多。他在電話里告訴本報記者:“在貿易摩擦中,豆農一直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一年前,記者曾走訪了沙佛爾位于伊利諾伊州埃爾帕索的農場。當時,由于美國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征關稅,中國不得不將大豆列入貿易反制清單。那時的沙佛爾雖然擔憂,但對未來依然樂觀。但現(xiàn)在,他和同行們正在失去耐心,“豆農們長時間承受這些關稅帶來的后果,壓力越來越大”。
《福布斯》雜志一篇報道稱,去年美國對華大豆出口可以用“完全崩潰”來形容。芝加哥期貨交易所近日的數(shù)據顯示,大豆價格比加征關稅前的水平至少低20%到25%。價格持續(xù)走低,銷量日益減少。“由于價格低迷,以及未售出的庫存預計到2019年收獲季節(jié)將翻倍,大豆種植者不愿意在無休止的關稅戰(zhàn)中受到連累。”美國大豆協(xié)會會長戴維·斯蒂芬斯認為,對大豆種植者來說,這意味著失去了一個有價值的市場,失去了穩(wěn)定的價格,失去了支持家庭和社區(qū)的機會。
今年要種多少大豆合適?已經儲存的大豆要不要低價賣出?豆農們面臨艱難抉擇。令沙佛爾更為痛心的是,這是“花了40年時間才贏得的市場”,一朝失去,不知何日才能復得。
乳制品——
對華出口量下降43%
數(shù)據顯示,中國今年第一季度乳制品進口同比增長13%,但自2018年7月加征關稅生效以來,美國對中國的乳制品出口量下降了43%,美國奶酪的出口總值下降了約85%。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乳清蛋白、奶酪和乳糖的單一生產國,美國從農場運出牛奶的近1/6,最終被制成乳制品銷往海外。中國是美國乳制品行業(yè)最重要出口市場之一,支持了美國近300萬個就業(yè)崗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