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shù)貢r間3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羅馬,開始對意大利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步出艙門。 (圖源:新華社)
當?shù)貢r間3月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羅馬,開始對意大利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主席此訪,將進一步加強中意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為兩國人民帶去更多實實在在的利益。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老的絲綢之路就讓遠隔萬里的中國和古羅馬聯(lián)系在一起。漢朝曾派使者甘英尋找“大秦”,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和地理學家龐波尼烏斯多次提到“絲綢之國”。通過古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對歐洲認識中國起到至關重要意義的兩位歐洲代表人物都是來自意大利,一個是在元朝來到中國的馬可·波羅,一個是在明朝來華的利瑪竇。馬可·波羅在華17年,回國后,由其口述、魯斯蒂謙撰寫的《馬可·波羅游記》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利瑪竇在明朝的中國生活的時間更長,達28年之久。他熟諳中文,結交廣泛,對中國社會的風氣和民情了解更多、更深入,他通過書信方式將他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傳遞到意大利,向西方介紹了一個真實的中國,使得歐洲和中國文明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
意大利的思想文化也對近代中國政治家、思想家產(chǎn)生深刻。中國近代維新運動的先驅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國外。他游歷了歐洲11國,其中在意大利的游歷,對他的藝術思想影響極大。他將拉斐爾的畫作比作王羲之的字、李白的詩、蘇東坡的詞,認為拉斐爾的畫“精微逼肖地球無”。而康有為的弟子梁啟超編撰了意大利19世紀政治家加富爾、馬志尼和加里波第的中文傳記,向中國人介紹了意大利的復興運動,并認為意大利的復興運動為中國的復興和現(xiàn)代化提供了靈感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