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生全球治理新氣象
1976年6月,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美、英、法、德、意、加、日組成的七國集團召開第一次峰會,就重大國際問題展開討論并作出決定。此后,西方主要發(fā)達國家長期主導國際秩序。
斗轉星移,40多年彈指一揮間。
2018年11月30日,布宜諾斯艾利斯。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引導性講話。成立于1999年、包括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在內的二十國集團在全球治理格局中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已遠超七國集團。
從七國集團到二十國集團,全球治理平臺的變化,折射了國際力量對比的變化。如今,西方國家內部遭遇政治經濟體制的結構性矛盾,陷入困境,而新興市場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勢不可當。
在這種力量對比的變化背后,是中國40年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進步。
隨著綜合國力大幅增強,中國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不斷上升,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國際地位的歷史性變化,使中國得以更有效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
時過境遷,二戰(zhàn)后形成的由西方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頻現(xiàn)失序、失焦、失靈現(xiàn)象,越來越不適應現(xiàn)實需要。從種族矛盾到地區(qū)沖突,從難民危機到氣候變化,從恐怖主義到金融風險,從軍備競賽到核武器擴散,全球治理赤字日益凸顯。
習近平強調,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zhàn)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
中國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新型國際關系”“正確義利觀”“新發(fā)展觀”“新安全觀”“全球化觀”等新理念。這些理念,體現(xiàn)人類共同價值追求,反映當代國際關系現(xiàn)實。
俄羅斯人民友誼大學教授尤里·塔夫羅夫斯基在《獨立報》撰文說,在現(xiàn)有世界秩序不斷調整的條件下,人類急需積極和長期的發(fā)展觀。中國提供的觀點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推理上,而是建立在自身經驗的基礎上。
中國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這一倡議已得到1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支持和參與,成為當今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最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倡議對擴大發(fā)展中國家朋友圈、建設國際社會新秩序作出了貢獻。”巴西中國與亞太地區(qū)研究所所長塞維里諾·卡布拉爾說。
從金磚國家到上海合作組織,再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中國積極推動建立多個以發(fā)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為主體的國際組織和機制,不斷補強南方國家在全球治理中的短板。
印度尼赫魯大學中國與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狄伯杰指出:“新興經濟體有能力重塑或補充現(xiàn)有的治理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