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金磚排他論”
自2010年吸納南非進入金磚國家組織以來,便再無擴員行動,基于此,金磚國家組織就被冠以“排他之說”。金磚機制自成立以來,至今才走過十多年,G7從1975年成立時的G6至今,成員國數量也并未太大變化。與G7相比,金磚國家組織尚處于發(fā)展階段,還存在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與G7作為“富國俱樂部”的封閉集團性質相比,金磚國家的合作具有開放包容的特性,不僅不排他,而且已經開始拓展,表現為“金磚+”機制。第一,這表現為金磚國家同其他發(fā)展中大國和發(fā)展中國家組織進行對話。第二,這意味著更多發(fā)展中國家加入其中。此次廈門會晤也邀請了印度尼西亞、墨西哥等國領導人參加,更多新興國家加入到金磚合作機制中是有可能的。更重要的是,“金磚+”還代表了金磚機制為廣大發(fā)展中國家代言、謀求發(fā)展利益的宗旨。因此,“金磚排他論”并不正確。
十、“金磚務虛論”
不少人認為,作為一個經濟與金融合作機制,金磚集團太務虛了,只“仰望星空”談戰(zhàn)略,卻很少“腳踏實地”干實事,這就是“金磚務虛論”。金磚機制經歷了十年的發(fā)展,已經完成了內部共建應急儲備安排、成立金磚國家新開發(fā)銀行、金磚擴容探討啟動等務實合作。一種新型的國際金融開放機制與宏觀調控體系正在形成。以金磚銀行為例,金磚國家首批項目將會在上海的智慧新能源示范項目、巴西可再生能源轉貸項目、印度可再生能源電力裝機轉貸項目及南非的輸電網絡等新能源上推廣應用,同時也有可再生能源發(fā)電轉型項目等。在籌資方面,新開發(fā)銀行在2016年在中國首度發(fā)行人民幣債券之后,還會在印度、巴西、俄羅斯發(fā)行債券。
近年來金融泡沫膨脹,衍生品泛濫,金磚的務實合作內容就包括推進金融體系的改革,讓金融回歸到實體經濟,讓金融回歸到造福世界人民福祉的本質,這也是國際金融體系中的“金磚方案”。所以,金磚不僅不是“務虛”,而是“去虛”。
如果不是故意唱衰,僅僅基于上述十個錯誤論斷就看衰金磚的未來,實在是對金磚國家不了解。這種論調也讓人想起了前些年被熱炒的“中國崩潰論”以及近來被“惡意擔憂”的“一帶一路”倡議。一些人說全球貿易下降了,金磚就不好搞了——大環(huán)境不好,于是國家合作就不好,這個邏輯是明顯錯誤的。恰恰是因為大環(huán)境不好,才需要金磚國家“抱團取暖”。
相信金磚五國與其他新興國家一起,定能求同存異、互利共贏,克服彼此在地緣、文化、觀念上的種種差異,通過各項務實合作,為全球經濟發(fā)展做出更有效貢獻,讓“金磚”不僅不褪色,而且能夠更加發(fā)光。(作者分別為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