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了臘八就是年。臘月里,年味漸濃。
從東北到西南,從三湘到塞外,鄉(xiāng)村的年貨大集上,人群熙攘,買賣興隆。春節(jié)前,新華社記者走訪多地年貨大集,從這濃郁的人間煙火中,感受人們對新生活的新期盼,領(lǐng)略年貨大集里的鄉(xiāng)村振興新圖景。
脫貧戶變“采購員”:富起來了,過個“肥”年!
1月15日上午9點多,遼寧營口的紅旗大集上人聲鼎沸。

1月15日,在遼寧省營口市紅旗大集,村民在集市上采購年貨。新華社記者 趙泳 攝
紅燈籠、紅春聯(lián)、時令水果、新衣鞋帽……把這個起始于清代康熙年間、趕了300多年的民俗大集裝扮得喜氣洋洋。
下了公交車,蓋州市陳屯鎮(zhèn)和平村村民吳齊和李文龍戴著淺藍(lán)色口罩向大集走去。在入口處,掃碼、測溫后,兩人匯入攢動的人流。吳齊腿部有殘疾,走路有些慢,李文龍攙扶著他,兩個人邊逛邊聊,臉上帶著笑。
43歲的吳齊手里捏著一張從日歷上撕下來的紙片,上面寫著要采購的年貨清單:窗花、春聯(lián)、蔬菜、糖塊、排骨、給母親的新棉鞋、兒子的運動裝……

1月15日,在遼寧省營口市紅旗大集,村民在集市上采購年貨。新華社記者 趙泳 攝
吳齊和李文龍曾經(jīng)都是貧困戶,吳齊因身有殘疾,喪失勞動能力,和患病的母親、讀小學(xué)的兒子一起生活。2016年被確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村里組建了幫扶互助組,對他家進行技術(shù)和勞動幫扶,這幾年,吳齊家里種植的三畝葡萄年年豐產(chǎn),村里還為他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全家實現(xiàn)了脫貧。
“今年葡萄行情好,一斤3元,我家收了1萬多斤葡萄,加上公益崗、低保補助等,收入差不多有4萬塊!”吳齊黝黑的臉膛上布滿笑容,“收入高了,今年過個‘肥’年!”
看吳齊年貨買全了,45歲的李文龍拉著他往服裝區(qū)走去。
李文龍父母常年臥床,醫(yī)藥費導(dǎo)致家里債臺高筑,為了照顧父母,他至今還沒娶妻。2016年被確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同樣依靠特色種植,2020年實現(xiàn)脫貧摘帽。2021年,李文龍談了個對象,準(zhǔn)備過了春節(jié)就訂婚。
1月13日,湖南省永州市藍(lán)山縣大橋瑤族鄉(xiāng)喬市大街上人山人海,大紅的對聯(lián)、黑里透紅的臘肉沿街邊一字排開,糖果、肉食等各類商品琳瑯滿目,大喇叭里,喜慶的新年音樂響得起勁。

1月17日,村民在寧夏銀川市賀蘭縣金貴集市上選購年貨。新華社發(fā)(李靖 攝)
大源村38歲的脫貧戶馮海波拎著大包小裹從人群中擠出來,鼻尖上滲出汗珠。他今年的年貨里,多了花螺、羅氏蝦等海鮮水產(chǎn)。
“日子越來越紅火,讓家里人也嘗嘗海鮮!”馮海波說,他家原來住在偏遠(yuǎn)的大沖村,只有一條沙土路,趕趟集要走好幾個小時,生活拮據(jù),也很少辦年貨,過年吃海鮮更是想都不敢想。
2017年,馮海波一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下山住進了新房。馮海波在家門口辦起了農(nóng)家樂,年收入3萬余元,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如今,馮海波喜歡上了趕集,除了一家人的吃喝,他還要為自己的農(nóng)家樂采買菜肉,“騎摩托車走水泥路,5分鐘就到家了,我喜歡大集上的熱鬧勁兒,生活越來越好,逛大集也開心。”
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錦屏縣,臘肉、臘腸等是年貨市場上的“主角”。銅鼓鎮(zhèn)銅鼓村56歲的脫貧戶楊文輝早早從年貨大集上買了上千元的豬肉,他要自己動手制作臘味。
在政府幫他家改造的新房里,楊文輝把豬腿掛在火塘上,點起爐火,制作火腿。“生活越來越好了,多做些。我的兒子兒媳在浙江打工,快回來了,大家一起熱熱鬧鬧過個年!”

1月17日,村民在寧夏銀川市賀蘭縣金貴集市上選購活羊。新華社發(fā)(李靖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