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國橋”,不能不說橋的便民作用。
作為三峽移民后續(xù)工作的重大項目之一,秭歸長江大橋的開通將長江三峽、神農架、武當山、恩施、張家界、西安六大旅游區(qū)連成一體,成為湖北旅游的“黃金橋梁”,同時也方便了當地群眾,提升了農副產品的銷量,推動了當地群眾的脫貧致富;
日前建成通車的赤壁長江公路大橋,改變了洪湖與赤壁往來過江只能依靠汽車輪渡通行的歷史,曾經過江少則半小時,多則一兩個小時,碰上天氣不好的時候還會被迫停航,如今僅需5分鐘便可實現洪湖與赤壁的往來……
說“中國橋”,更不能不說橋的精神內涵。
與建設橋梁相關的,除了武漢長江大橋和港珠澳大橋外,還有1968年建成通車的南京長江大橋。這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建造的當時國內最大的公鐵兩用橋,建設者高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發(fā)憤圖強,以8年時間完成建設任務,因此這座大橋又被稱為“爭氣橋”,被譽為“自力更生的典范”。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這是中國橋梁建設者們工作的真實寫照,也是中華民族奮斗精神的集中體現。
曾經滄海千層浪,敢架江河萬里橋。
60多年前,需盡全國之力,在萬里長江建起第一橋;60多年后,從江河湖海至深山峽谷,一座座大橋不斷刷新中國和世界的紀錄。以武漢長江大橋為起點,越來越多的“中國橋”拔地而起,正成為一張張向世界展現中國建設的靚麗“新名片”。
(來源:新華社 記者葉昊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