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樂山市峨眉山,李策宏、謝孔平、谷海燕(從前至后)觀察生長在樹上的野生峨眉槽舌蘭(4月13日攝)。
四月,峨眉疊翠,綠意盎然。幾株長著松針一樣葉片的植物高高地綴在十幾米高的樹干上,毫不起眼。
“你看,那個就是峨眉槽舌蘭。”李策宏胸前的望遠鏡幾乎成了擺設(shè),他定睛一看,便伸手指向了植株。在峨眉山的山林中穿梭近40年,他練就了一雙辨識植物的“火眼金睛”,也練成了峨眉山植物地圖的“活導(dǎo)航”,每一種珍稀植物生長的位置都裝進了他的腦子里。
峨眉槽舌蘭是中國峨眉山地區(qū)的特有種,屬于珍稀瀕危物種、極小種群保護物種,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部分)》和《中國珍稀瀕危植物圖鑒》,被稱為“植物界的大熊貓”。
包括李策宏和谷海燕在內(nèi)的科研人員每年進山記錄它們生長周期的變化,確定了野外每一株峨眉槽舌蘭的位置,根據(jù)他們的調(diào)查,目前野外僅有250至300余株峨眉槽舌蘭。
為了進一步保護峨眉槽舌蘭,擴大種群數(shù)量,谷海燕從2017年開始研究峨眉槽舌蘭在實驗室的人工繁育,從零開始嘗試。“峨眉槽舌蘭真是太金貴了。”谷海燕感嘆到。峨眉槽舌蘭的生長周期極長,從種子到幼苗就需要2年半的時間,還要克服染菌、褐化等各種生長難關(guān)。實驗站組培室里幾千株幼苗,她親手照料過每一株。“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真是不舍得扔。”她拿著一個染菌的培養(yǎng)瓶,臉上滿是惋惜,里面幾株峨眉槽舌蘭的幼苗已經(jīng)長得很壯,但是染上了細菌就無法進一步栽培了。
目前已有數(shù)千余株峨眉槽舌蘭繁育成功。谷海燕說,就和大熊貓放歸一樣,他們也要把人工繁育的槽舌蘭送回野外,讓“植物界的大熊貓”不再在野外難覓蹤跡。
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