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石山之戰(zhàn):“寧愿苦干、不愿苦熬”
“天等不等天!”
從部隊復員回鄉(xiāng)的趙德清擔任立屯黨支部書記的第一年,就帶領村民開鑿出山隧道,打壞了數不清的鋼釬,一條460米長的隧道終于貫通。
在天等縣山區(qū)采訪,記者發(fā)現,當地隧道特別多,全縣僅鄉(xiāng)村道路上就有長長短短的隧道60多條。這些與大石山鏖戰(zhàn)的印記,見證了人們“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精神。
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曾經到大化縣七百弄山區(qū)考察,認為這里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近5年間,七百弄鄉(xiāng)新建、升級硬化村屯道路172條共266公里,10戶以上自然屯全部通路,隨著交通條件改善,10個貧困村已脫貧6個。

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xiāng)弄勇村,工人們在山間修路(8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曹祎銘 攝
記者在都安縣保安鄉(xiāng)造業(yè)村筑路工地看到,工程隊負責人唐毓帥正在指揮施工,轟鳴的挖掘機艱難掘進,全村最后5條屯級道路正在搶抓工期。
唐毓帥說,開山劈石修路,鑿隧道最為困難。當年他帶著村民將一臺拖拉機拆成幾十塊部件,沿著羊腸小道搬進山,再組裝起來,他們發(fā)誓要將拖拉機從隧道開出來。兩年后,拖拉機從305米長的隧道開了出來。唐毓帥的入黨宣誓儀式,正是在這條隧道口舉行的。

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保安鄉(xiāng)造業(yè)村,工程隊負責人唐毓帥介紹當年為修建隧道被拆成幾十塊部件運進大山的拖拉機(8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馳 攝

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保安鄉(xiāng)造業(yè)村,工程隊負責人唐毓帥駕駛摩托車從自己參與修建的弄甘隧道駛出(8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馳 攝
2016年年初,大化縣深山區(qū)需修建的通屯道路還有1300多條,按照以往的進度,要50年才能完成。面對艱巨任務,全縣進入“戰(zhàn)時狀態(tài)”,明確每一條路的責任人和工程時限,歷經4年奮戰(zhàn),在懸崖峭壁間新建、改造村屯道路2300多公里。
2019年6月,都安縣隆福鄉(xiāng)大崇村龍布屯道路項目開工在即,鄉(xiāng)里先后聯系了5家施工單位,沒有一個愿意接手。一個叫梁承警的當地人站了出來:“這個活,就算一分錢不掙也接了!”
梁承警在山區(qū)長大,盡管早有思想準備,修這條路的艱難,還是出乎他的預料。在高差600多米的石山上,公路轉了十八道彎。為了趕工期,梁承警晚上常常睡在挖掘機里。鄉(xiāng)黨委書記覃志學幾乎每天到工地現場,臉曬得黝黑,頭發(fā)愈加花白。今年4月,路終于修通了。

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保安鄉(xiāng)造業(yè)村弄甘隧道內部景象(8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馳 攝
廣西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姚華說,石山筑路,在最后沖刺期間,廣西各級干部和上萬名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奮戰(zhàn)在大石山區(qū),在抓疫情防控的同時不放松施工進度,最硬的“硬骨頭”被一一啃下。
自治區(qū)交通運輸廳介紹,2016年以來,廣西累計投入480多億元實施農村公路建設,實現縣縣通二級以上公路、鄉(xiāng)鄉(xiāng)通等級硬化路、村村通硬化路,20戶以上自然屯全部通路。一些貧困縣過去4年多時間修建的道路里程,超過了以往30年的總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