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告別“熬不到頭”的苦日子
“一孔窯洞擠三代,一顆藥片治百病,一身布衣穿四季,一頓細糧過新年。”這曾是山西深度貧困地區(qū)貧困群眾痛苦的記憶,龐玉英和閆全高母子對此感受更深。

這是山西省廣靈縣南村鎮(zhèn)周圖寺移民村村民龐玉英(右)、閆全高(6月4日攝)。 新華社記者 孫亮全 攝

這是龐玉英、閆全高居住的老房子(2019年9月30日攝)。 新華社發(fā)
搬進廣靈縣南村鎮(zhèn)周圖寺移民村之前,他們住在山上舊村的三間破石頭房子里。30多戶村民靠著山坡地種點胡麻、莜麥和土豆,靠天吃飯,有時連種子都收不回。
閆全高說,山路不好走,車也不上去,過去一年最多下山三次,買米、面、油、鹽和輸液瓶子。
“為啥買輸液瓶子?”記者問。“老村倒是有個赤腳醫(yī)生,但我媽年紀太大,有個頭疼腦熱,人家怕出事,不敢給看。我就自己買藥液,自己給她輸。”閆全高說。
山西大多數(shù)深度貧困人口和閆全高一樣,居住在“一方水土養(yǎng)不活一方人”的山區(qū),交通不便、缺醫(yī)少藥、住房隱患大、缺乏增收門路。

這是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天鎮(zhèn)縣賈家屯鄉(xiāng)將軍廟村的光伏電站(2019年5月22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為此,山西對3350個深度貧困自然村進行整體搬遷,通過兜底保障、光伏扶貧等資產(chǎn)性收益確保老年貧困戶收入,總體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
“新村不僅有新房子,還有衛(wèi)生所、菜市場、小超市,干啥也方便,比起山上來,盡是好的。”閆全高說。
告別“熬不到頭”的苦日子,過上山下的好日子,貧困戶面貌煥然一新,老人們生活也有了奔頭。
在廣靈縣望狐鄉(xiāng)移民新村見到劉金花時,她戴著一頂紅帽子,正準備出門找鄰居閑聊。她面色紅潤,笑聲爽朗,一點也不像同村人所說的那個“曾經(jīng)不愛洗臉”的73歲老人。
“過去住山上,水又少又涼,燒起來不方便,而且只剩13戶老年人,洗臉給誰看?”她說。時間長了,“山上不用洗臉,下山還得洗臉”就成了老人拒絕搬遷的“理由”。
其實劉金花是害怕下山,不知道下來后靠啥過日子,也害怕“新鄰居”“新生活”。“沒想到下來后交了許多新朋友,鄰居們也和善。”劉金花說。
退耕還林款、中藥材種植補貼、光伏收益、低保金……劉金花每年有近萬元的保障收入。前段時間她買了新帽子和新外套,每天把自己拾掇得干干凈凈才出門,人人都說她變年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