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烏蘭哈達鎮(zhèn)稻花村不斷地在告別:告別全村負債累累以致要抵押房屋的貧困,告別對貧困戶幫扶的力不從心,告別一度淪為廢棄沙坑和垃圾場的洮兒河……像告別自己的舊名“高根營子嘎查”一樣,稻花村告別了艱難困頓的過去,大步邁向小康生活。

牛麗艷家的花開的正好。 郎朗 攝
整村欠債60萬 村辦公室被抵押給銀行
牛麗艷家的花開了。
陽臺上的紫茉莉一簇簇攢著花苞,多肉植物們在一起擠擠挨挨,一人多高的燈籠花掛著一串串小燈籠……30多種花草擺滿了家里的陽臺和空地,湊在一起好不熱鬧。
牛麗艷愛花,什么花是什么習性、需要怎樣看護她都門兒清。而這樣愛花的人,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卻只養(yǎng)過一盆見水就能活的龍草菊,能開花的植物都是近兩年才搬進家的。

牛麗艷家墻上掛著“好媳婦”的牌匾 郎朗 攝
家中客廳墻上的一塊“最美紅城人·好媳婦”的牌子,幾句話道盡了這個女人的前半生。一家5口,女兒上學,婆婆聾啞,公公植物人;她一邊照顧公婆,一邊和丈夫伺弄家里的10畝苞米地,這是全家唯一的收入來源,收成好的時候一年能有1萬元的收入,而公公每個月打吊瓶就要花掉近2000元。
她和她所在的小村子高根營子嘎查一樣,被當時的生活壓得有些喘不過氣。
村里共421戶,1024人,土地和打零工的雙手是僅有的生存資本。村集體經濟薄弱,為了搞水電開發(fā)、買農用機械,2012年的時候村集體欠下了60多萬的外債,這個怎么也填不上的窟窿最終用抵押村里的辦公室補了一部分,幾個村干部一度沒有辦公的地方。
這樣的村子里還有個臭水溝,面臨著生態(tài)破壞的問題。流經村里的洮兒河附近曾建造過一個采沙場,禁止采沙后這里成了廢棄的采沙坑。在長期無人管理狀態(tài)下,很多村民將生活垃圾傾倒在此處,積年累月下來,形成了一條臭水溝。
年近60的村民彭殿啟記得,兒時的洮兒河水清魚躍,可后來,隔著二里地就能聞到那里的臭味兒。
幾十年的窮困和掙扎,只靠自己的力量,無論是牛麗艷還是高根營子嘎查都無法掙脫現(xiàn)實的泥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