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難關!“六穩(wěn)”“六保”夯實發(fā)展信心
訂單取消、貨物積壓、港口停運……主營吸管的浙江省義烏市雙童日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樓仲平還“有點愁”:“海外疫情影響很大,訂單大幅下滑,一旦庫存滿溢,隨時可能停工停產。”
挑戰(zhàn)之下,唯有主動尋覓“新路子”:一方面“轉身”開拓國內市場,一方面“轉型”投向新領域。“逆勢之下,我們不改去年定下的年增長20%的目標。”談到未來,樓仲平信心不減。
企業(yè)是經濟的細胞。1.25億戶市場主體不僅撐起了中國經濟的基本盤,更提供了數(shù)億就業(yè)崗位。

這是5月29日拍攝的廣東湛江調順跨海大橋施工現(xiàn)場(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盧燁 攝
保住“青山”,就能贏得未來。
強化援企穩(wěn)崗和就業(yè)幫扶,全年減稅降費超2.5萬億元,推動金融機構全年向企業(yè)合理讓利1.5萬億元,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旅游等行業(yè)企業(yè)給予政策支持……一系列聚焦“六穩(wěn)”“六保”的政策密集出臺,為市場主體紓困解難。
“要不是政策給力,今天也許就看不到這家店了!”上海一家西班牙風味餐廳經理張平說,疫情導致餐廳一度停業(yè)。“疫情期間餐飲服務業(yè)增值稅‘歸零’,到5月已免稅5.3萬元,加上房東減免的租金,我們又恢復了元氣。”
面對疫情沖擊,一些企業(yè)艱難自救,一些企業(yè)“危”中尋“機”,如同堅韌的小草,它們奮力應對的過程,正是中國經濟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生動注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