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新增病例為何一夜間過萬?
2月12日,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2月11日,湖北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638例,一夜之間,病例陡增。
新京報記者發(fā)現,這一數字差異源于統(tǒng)計口徑的變化。新增新冠肺炎病例中新納入了臨床診斷病例數,并非確診病例。12日新增病例中,含臨床診斷病例13332例,如果刨除這一數字,確診病例為1508例,比2月11日稍有下降。
國家衛(wèi)健委回應,湖北病例診斷分類中增加“臨床診斷”,以便患者能夠早診早治,進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專家認為,對臨床診斷病例的治療上,應注意隔離、防范交叉感染。
統(tǒng)計口徑變化導致病例陡增,除了堵上傳播的漏洞、提高救治效率,也體現了疫情防控的思路轉變。
追問1
什么是臨床診斷病例?
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病例診斷根據湖北省和湖北省以外其他省份區(qū)別對待。
湖北以外其他省份仍然分為“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兩類。湖北省增加“臨床診斷”分類。
湖北省的疑似病例的標準為:無論有沒有流行病學史,只要符合“發(fā)熱和/或呼吸道癥狀”和“發(fā)病早期白細胞總數正?;蚪档停蛄馨图毎嫈禍p少”這2條臨床表現,便可考慮為疑似病例。而臨床診斷病例,則為疑似病例具有肺炎影像學特征者。
也就是說,相比確診病例,湖北省臨床診斷病例,是尚不具備病原學證據,但具備臨床表現、肺炎影像學特征的患者。
國家衛(wèi)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科學家曾光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臨床診斷病例”就是實驗室還沒確診,還沒有查到核酸檢測陽性,只是臨床癥狀“看著像”。
追問2
為何湖北要單獨分類?
國家衛(wèi)健委12日上午回應,根據第五版診療方案,在湖北省的病例診斷分類中增加了“臨床診斷”,以便患者能夠早診早治,進一步提高救治成功率。根據該方案,近期湖北省對既往的疑似病例開展了排查并對診斷結果進行了訂正,對新就診患者按照新的診斷分類進行診斷。
湖北省衛(wèi)健委12日表示,為與全國其他省份對外發(fā)布的病例診斷分類一致,從12日起,湖北省將臨床診斷病例數納入確診病例數進行公布。
此前,武漢大學中南醫(y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呼吁,強烈推薦CT影像作為新冠肺炎的主要依據,因為CT陽性、核酸陰性的結果,可能影響臨床排查。
一位在武漢前線支援的專家分析,此舉是基于現實情況下,為了提高救治率、降低病死率的考慮。
一方面,當地由于患者數量過多,部分人無法進行病原學檢測;另一方面,病原學檢測存在“假陰性”的情況,導致部分患者即使做了病原學檢測,也沒有得到準確的結果。
一位國家醫(yī)療專家組成員也認為,不拘泥于病原學檢測,有助于更多患者得到及時救治。
追問3
為何病原學檢測出現“假陰性”?
把臨床診斷病例數納入確診病例數進行公布,實際上還因為病原學檢測頻頻出現“假陰性”。
“假陰性”,即患者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但是核酸檢測報告陰性,給疫情防控帶來不小挑戰(zhàn),也導致了病例確診信任危機。
2月5日,一位來自武漢的發(fā)熱肺炎患者,在北京中日友好醫(yī)院呼吸四部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此例患者入院前三次咽拭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甲流核酸檢測陽性,因此于1月30日以“重癥甲流”收入院。入院后插管上呼吸機,通過肺泡灌洗檢測才發(fā)現新冠病毒核酸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