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作為希望工程的“代言人”,“大眼睛”照片一經推出,立刻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
“當看到那雙渴望的眼睛,中國人內心的愛和善意立刻就被喚醒了。同在藍天下,人們的生活卻有這么大的差別,相對富裕的人們就想為這些孩子做一些事情,讓他們有書讀有學上。”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院長劉慧教授告訴人民網記者。
1994年召開的改革開放以來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立到2000年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國家級目標,分區(qū)規(guī)劃分步實施,形成財政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經費體制,建立貧困學生資助體系,倡導社會捐資助學。
在國家政策的號召和媒體宣傳的影響下,許多愛心人士參與到希望工程捐助活動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給貧困家庭的孩子帶來了愛的溫暖和希望。
大音希聲,大愛無言。
“如果一定要留名,就寫‘一位老共產黨員’吧。”1992年6月10日傍晚,兩位軍人帶著3000元錢走進中國青基會的捐款室,他們是受人之托來捐款的,在得知捐款必須留下姓名后,他們這樣回答。同年10月6日,這兩位軍人再次以“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名義捐助了2000元。中國青基會的工作人員幾經輾轉終于了解到,這位“老共產黨員”就是鄧小平。

鄧小平當年為希望工程捐款的收據。 中國青基會供圖
蹬三輪車20年,捐款35萬,資助300位貧困學子,天津老人白芳禮曾這樣感動中國。當有人問他對受資助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時,老人回答說:“我要求他們好好學習,好好工作,好好做人,多為國家做貢獻。”
山東省淄博市第二屆十佳青年志愿者張明昭,結對助養(yǎng)了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的貧困學生小郭,每季度都為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物資和學習用品。目前,在張明昭和朋友的影響下,已經有150余個像小郭這樣的貧困孩子得到了一對一的長期資助。
“愛心人士舉不勝舉,太多了。”蘇明娟當年的老師,安徽省金寨縣三合實驗學校校長傅啟鵬告訴人民網記者,當年“大眼睛”的照片在社會上引起關注后,很多人捐助蘇明娟,捐助其他學生,也捐助學校,孩子們受助后學習成績都有所提高,很多人通過努力最終考上大學。也有很多人像蘇明娟一樣?;啬感?纯?,捐助現在就讀的孩子,反哺社會。
金寨縣希望小學副校長廖桂林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非常感慨地說:“現在學校是擁有兩個校區(qū)、數棟校舍,以及標準化操場的現代學校。每個教室都配有電腦,學校還有圖書室、美術室、音樂室等。”金寨縣希望小學先后有650余名貧困生得到救助,周祥明、曾龍、張宗友等一批受助者先后跨入清華大學等高校大門。

全國第一所希望小學——金寨縣希望小學。 人民網記者 羅旭攝
中國青基會黨委書記、理事長郭美薦告訴人民網記者:“從當初以個人、以組織發(fā)動捐款為主,到現在有各個層面的公益伙伴,包括一些大型企業(yè)的慈善基金和一些公益基金會。”
從黨和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群眾,他們都關注著貧困地區(qū)的孩子,幫助孩子們獲得同等教育機會。作為無數愛心人士的縮影,他們也代表著中國社會的各種力量,用實際行動照亮了孩子的求學之路。
慈善公益事業(yè)圍繞人民關切 不斷發(fā)展壯大
公益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水平已成為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國家發(fā)展進步,以希望工程為代表的中國特色公益慈善事業(yè)得到了快速發(fā)展。
“中國公益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不但依靠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文化,更是依靠國家制度、法律的多重保障。”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楊團告訴人民網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