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初,受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以下簡稱中國青基會)委托,紀實攝影家解海龍拍攝了一組“我要讀書”的照片,它們在社會上廣為流傳,其中有一張“大眼睛”的照片尤其引人注目。在那張黑白豎圖中,手握鉛筆的小女孩蘇明娟抬著頭,一雙又大又亮的眼睛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因為這張照片,蘇明娟被選為希望工程的“代言人”。
“很多人因此關愛我,更多的人因此為希望工程獻了愛心。”蘇明娟回憶當時的情景,非常感恩。
承載著蘇明娟渴望讀書眼神的照片引發(fā)社會各界對貧困失學少年兒童的廣泛關注,也讓捐助資金從四面八方匯聚而來。
1989年10月30日,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基會發(fā)起了一項以救助貧困地區(qū)失學少年兒童為使命的公益項目——希望工程。截至2019年9月,希望工程援建希望小學20195所,資助家庭困難學生599.42萬名。目前,希望工程的內涵仍在不斷豐富。

希望工程的“代言人”——“大眼睛”蘇明娟。 解海龍攝
中國科技促進發(fā)展研究中心曾對希望工程進行過效益評估,并得出結論:希望工程已經成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社會參與最廣泛、最富影響的民間社會事業(yè)。
直擊社會教育問題 希望工程應運而生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80%的人口都是文盲,學齡兒童入學率只有20%。
1950年起,全國開展大規(guī)模掃盲工作。1956年,黨的八大之后,我國開始探索建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制度。1961年到1963年,黨中央先后頒布《高校六十條》《中學五十條》《小學四十條》,提出了大中小學教育的任務和培養(yǎng)目標,我國開始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教育體系。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在會上,中央極其重視教育對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鄧小平曾強調,“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yè)”,倡導全黨全社會樹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