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獅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后,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qū)。明代時,醒獅開始在廣東南海出現(xiàn)。
相傳,舊時廣東瘟疫橫行,但一只形似獅子的瑞獸出現(xiàn)后,瘟疫便消失不見了。人們?yōu)榱思o(jì)念這只救人于水火之中的瑞獸,便扮成它的樣子敲鑼打鼓,去除邪祟,如此便有了“醒獅”。

在南海舞獅表演中,獅子常常被擬人化?;蝮@或疑,或喜或怒,一探一看,皆有章法。
據(jù)葉師傅介紹,這些獅子的臉都是用三國中的人物來刻畫的:黃獅溫和,似劉備;紅獅凝重,似關(guān)羽;黑獅兇惡,似張飛。三國時期人物的故事,在這些獅子身上,被重新演繹。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醒獅講究套路,也要有基本功,需要較扎實的武術(shù)功底。扎馬步是最基礎(chǔ)的本領(lǐng),無論技術(shù)高低,這些舞獅人每天都得扎上半個小時的馬步。表演中的一招一式,看似游刃有余,卻不知舞獅人們?yōu)榇烁冻鲞^多少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