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邦從邊防哨所塔吉克族戰(zhàn)士那里,聽到了當地廣為傳唱的歌曲《古麗碧塔》描述的感人愛情故事。帶著對邊疆軍民的感情,他將這支民歌改編為電影中的歌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什么這樣紅……”
1963年影片上映后,《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傳唱大街小巷,成為經典。雷振邦用俄國音樂家格林卡的名言說:“真正創(chuàng)作音樂的是人民,作曲家只不過是把它們編成曲子而已!”
人民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文化,文化又成為一個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力量。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優(yōu)秀文藝作品“百花齊放”,鼓舞著人民用雙手創(chuàng)造幸福。
《冰山上的來客》上映這一年,25歲的杭州姑娘樊錦詩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yè),北京、上海都可以留下,但她選擇了敦煌。幾十年來,她一直致力于石窟考古、石窟科學保護和管理。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在全國率先開展文物保護專項法規(guī)和保護規(guī)劃建設,擴大國際交流合作,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逐步與國際接軌。
1987年12月,莫高窟申遺成功后,越來越多的中外游客來到敦煌。樊錦詩提出了“數字敦煌”的構想,運用高科技手段為敦煌壁畫、泥塑和洞窟分別建立數字檔案。
“給佛拍照”,是石窟數字化最簡單的解釋。在昏暗的洞窟中,專業(yè)人員自制軌道、燈箱,分層、逐行拍攝壁畫,然后利用計算機技術,將數量龐大的照片逐一比對、拼接和修正。莫高窟有735個洞窟、4.5萬平方米壁畫、2000多身彩塑,數字化工程十分浩大。
2014年,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向公眾開放。直徑18米的球幕影院中,通過數字化取得的壁畫素材纖毫畢現,游客可以飽覽敦煌藝術的壯美。2016年,“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及全景漫游,免費在網上公布。次年,“數字敦煌”英文版上線。
喬兆福,祖籍河南,兒時跟隨父親戍邊,從此扎根敦煌。莫高窟數字中心成立后,他們攝影、后期小組,每天都要在山上洞窟里待7個小時,拍攝并校驗150張照片。耗時最長的61號洞窟,高9.8米,壁畫面積756平方米,前后投入4個攝影小組20多名工作人員,兩個半月累計拍攝47000多張照片。至今,他和團隊已經拍攝了數十萬張洞窟照片。
喬兆福說:“有時候枯燥得讓人發(fā)瘋,需要停下來到洞窟外面走一走,散散心,才能繼續(xù)工作。但看到取景器里那些千年以前的壁畫、塑像,還有采集完成的數字作品,又頓時有了干勁兒。”
截至2018年,敦煌研究院已完成180余個洞窟壁畫的數字化采集和120余個洞窟的全景漫游。建設完整的敦煌石窟數字檔案,以現代科技手段,讓世界文化遺產“容顏永駐”。
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國人民一直在繼承中轉化,在學習中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