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和平
男,漢族,1956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教授。長期致力于采礦工程、礦山工程力學、綠色能源開發(fā)利用及深地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與工程實踐,特別是破斷煤巖體力學研究方面具有突出成果。在我國最早建立了礦山裂隙巖體宏觀損傷力學模型,開拓了礦山裂隙巖體損傷力學研究新領域。
謝和平說——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高等教育,本科為先。我們四川大學的項目《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實踐》,獲得國家教學成果特等獎,充分體現(xiàn)了國家對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視,對本科教育教學探索的肯定。在過去10多年里,我們堅持把人才培養(yǎng)作為學校的本、把本科教育作為學校的根,致力于辦最好的本科教育,實施精英教育、個性化教育和全面發(fā)展教育,努力讓每個學生在川大都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教育。特別是,我們牢牢抓住“45分鐘課堂”這個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全面推進“啟發(fā)式講授、互動式交流、探究式討論”的課堂教學,打破“60分及格”,實施“全過程學業(yè)評價-非標準答案考試”,推進萬門課程和“三進三結合”個性化教育等改革。在傳授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同時,更注重激發(fā)學生潛質,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獨立思考以及迎接未來挑戰(zhàn)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獨立人格、開闊心智和理想氣質。努力以“小課堂”實現(xiàn)“大作為”,初步探索形成了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模式,真正讓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落地生根。
10年探索實踐路,不忘來時出發(fā)心。在推進改革過程中,我們深切感觸到辦好本科教育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但核心還是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為中心。自87年博士畢業(yè)從教30多年來,我深深感悟到,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教育是愛心的傳遞,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在四川大學,不管書記、校長還是院長,不管院士、教授還是講師,老師是第一身份,上好課是第一要務,關愛學生是第一責任。
辦好本科教育不是朝夕之事、永遠在路上,需要久久為功、從點滴做起。“道雖遠,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四川大學圍繞辦好本科教育“十年磨一劍”,努力把“心力、精力、財力”全方位投在本科教育、投在學生身上。特別是我們加大投入全面打造“學術殿堂式”校園環(huán)境,把校園打造成處處都可以交流互動、學術討論、潛移默化地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術殿堂,讓學生能靜下心來學習,把精力用到功課上、用到學業(yè)上;讓老師能把更多的時間留在校園里、把更多的心思留在學生身上,真正沉下心來做教學做學問,真正回歸大學本質。
當前,中國高校正在進行“雙一流”建設,怎么建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上的講話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總書記指出,只有培養(yǎng)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世界高等教育發(fā)展史也證明,一流人才培養(yǎng)是一所大學的靈魂,而一流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在一流本科教育。沒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大學”是失去了靈魂的卓越;沒有一流本科的“一流學科”是忘記了根本的一流。我堅信,中國高校只有也必須通過辦最好的本科教育才能引領我國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讓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教育報國守初心,立德樹人擔使命,努力為建設教育強國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
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的光榮
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xiàn)出
一批又一批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
因為有千千萬萬像他們這樣
為教育事業(yè)無私奉獻的教師
中國教育面貌煥然一新
中國教育事業(yè)蒸蒸日上
來源 | 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