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敦煌月牙泉小鎮(zhèn)拜月活動現(xiàn)場。王斌銀 攝
中秋節(jié),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彩燈、月餅……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濃濃的歡樂祥和氛圍。其實,早在魏晉時期,民間就出現(xiàn)了中秋賞月的活動,到了宋朝,夜市還會通宵營業(yè),游人絡繹不絕。
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場、新酒上市……飲食可謂非常豐富。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月餅的身影。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于中秋節(jié)所食。據說吃月餅的習俗始于唐朝,北宋之時傳到民間,只是當時還不叫“月餅”,而是俗稱“小餅”和“月團”。

資料圖:福州重現(xiàn)中秋祭月祈?;顒?。劉可耕 攝
發(fā)展至明朝,月餅成為中秋節(jié)節(jié)令食品,這一習俗也在民間徹底流傳開來。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做成圖案印在月餅上,更加惹人喜愛。
到了清朝,月餅的制作技巧越來越高。《隨園食單》記載“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讀來令人垂涎欲滴。
而且,如江南一些地方還有“卜狀元”的習俗。簡單說來,就是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放,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后全家人擲骰子,按照點數(shù)大小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取相應的月餅吃掉,其樂融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