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一個“講臺”
將社會職能發(fā)揮到最大
受傷之初的張麗莉對自己的康復總是充滿期待。在她看來,或許用三到六個月,就能重新站上講臺,繼續(xù)回到自己深愛的學生們中。她甚至還報考了北京師范大學特殊教育專業(yè)研究生,希望能借此機會好好充電,今后更好地教育孩子們。“講臺在我心中是一個特別神圣美好的地方,我對它有一種執(zhí)念。”
直至2016年9月,張麗莉回到黑龍江佳木斯,她還會不時地以輔導員、知心姐姐的身份重回校園參加孩子們的主題班會或者心理輔導活動。
“每次我回到學校,大家都要幫我搬輪椅,調整講臺的位置。我突然意識到,現(xiàn)在上課的狀態(tài)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我不能因為自己的小小執(zhí)念給大家添太多的麻煩。”隨后,張麗莉把工作的重點轉移至殘聯(lián)。
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張麗莉任副理事長一職,負責殘疾人兩項補貼、社會保障、教育、托管等方面的工作。她說,此前對于殘疾人群體的了解并不深,但如今她更懂得殘疾人的所思所想,將自己的社會職務功能發(fā)揮到最大。“它能讓我更快地有身份上的融入感,去設身處地地想殘疾人之所想,幫助他們通過政策紅包改善自己的生活。”
身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張麗莉將關注焦點放在殘疾人權益保障方面。她說,希望通過自己的認真履職,積極建言獻策,努力讓殘疾人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走下講臺,進入殘聯(lián),張麗莉說自己并不感到遺憾:以前是為學生和家長服務,現(xiàn)在是為殘疾人朋友服務。都是溝通和引導,只是服務的對象不同,“于我而言,只是換了一種形式,同樣地開心。 ”
于社會角色外,張麗莉還為人妻為人母,歷經(jīng)風雨的她更盼望自己的家庭美滿幸福。2015年,張麗莉的大兒子派派出生了,名字有兩層寓意,張麗莉說:“一來是孩子為上天派來的禮物,二來是希望他未來能夠為人正派。”2017年,她又迎來了小兒子添添。張麗莉感慨,做了母親才知道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循循善誘。“我要成為他們的榜樣,不僅是行為方式,也關乎理想信念。”
對于國慶70周年慶祝活動,她充滿期待, “我希望他們通過觀看壯觀的閱兵場面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愛國情懷要從娃娃開始培養(yǎng)。” 張麗莉說。
時代影響
“美麗的茉莉花”溫潤國人心田
“美麗的茉莉花”,這是張麗莉幫助他人記憶自己名字的方式,自2012年5月8日那夜后,她的芬芳早已沁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田。
在那以后,張麗莉有了很多新的稱呼和社會職務:最美女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全國見義勇為模范、佳木斯市殘疾人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張麗莉說,每一種稱呼她都接受,那是對她不同身份的認可,也意味著更多使命和擔當。
在張麗莉心中,教師是個自帶光環(huán)的職業(yè),教育的是生命,塑造和引導的是一個個靈魂。“當老師本身就是特別偉大的一件事,以至于后來各種美譽蜂擁而至時,也并未沖淡教師這個頭銜在我心中最重的地位和榮譽感。”
談及從普通教師變成社會關注的英雄式人物,又成為基層殘聯(lián)工作崗位的一分子,張麗莉總說,她覺得工作和社會職責并沒有特別大的變化——都是在以生命影響生命,初心未變。“過去我作為老師,影響一群孩子,傳道授業(yè),提點人生?,F(xiàn)在我作為殘疾人,把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去鼓舞他人,用我在殘聯(lián)腳踏實地的工作去幫助殘疾人兄弟姐妹切切實實解決問題,同樣是在溫潤他人。”
“我總在想,如何讓生命之光照亮更多的人,或許過去是傳遞知識,現(xiàn)在是把我的故事講出來并且通過我的努力去激勵和改善更多人的生活,我覺得這就是有價值的。我非常開心。” 張麗莉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