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造就中國經(jīng)濟奇跡,也深深改變著近14億中國人的生活。
從中國人走出國門留學深造,到全球各地留學生來華學習發(fā)展經(jīng)驗;從外國食客愛上中餐,到肯德基、星巴克遍布中國大街小巷;從中國制造的日用百貨服務全球消費者,到各類優(yōu)質特色“洋貨”豐富中國百姓的“購物車”……菜單里、貨柜中、屏幕內(nèi)、書桌旁、高速路上,數(shù)十年來,開放體現(xiàn)在中國人衣食住行的每一個角落。
開放繪就了中國人的新群像。更成熟——第一次登上國際航班、第一次面對先進設備、第一次看見國外高級物什時不知所措的窘態(tài)早已遠去。隨著經(jīng)濟水平的飛躍,中國人生活豐裕,見多識廣。更自信——中國人越來越多地走出去,既有沿海都市的小小少年,也有西部縣城的退休老人;既為精彩的世界所吸引,也對自己的文化更認同。今天的中國人,踩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節(jié)奏,與世界的脈搏一起跳動。
越強大,越開放;越開放,越強大。穿越70年時光隧道,中國在開放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開放還將續(xù)寫新的傳奇。
1955年至1960年
中國對外援建成套項目100多項
1970年
中國援建的坦贊鐵路開工建設
1979年
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經(jīng)濟特區(qū)
1980年
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yè)在北京成立
1984年
進一步開放大連、秦皇島等14個沿海城市
1992年
設立上海浦東新區(qū)
2001年
中國加入世界貿(mào)易組織(WTO)
2008年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舉行
2013年
中國(上海)自由貿(mào)易試驗區(qū)成立
2013年
中國向世界發(fā)出建設“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倡議
2016年
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
2017年
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2018年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舉行
2019年
新設6個自由貿(mào)易試驗區(qū)
至此,中國18個自貿(mào)區(qū)構筑起對外開放新版圖
……
從憑票供應到自由選購——
進口貨不再稀罕
本報記者 王俊嶺
泰國貓糧、新西蘭純天然蜂蜜、比利時草莓味啤酒、美國阿拉斯加鱈魚片、意大利天然草本牙膏……位于北京大望路的華聯(lián)精品超市內(nèi),各種進口商品占據(jù)不小的“地盤”。幾乎每一個品類的貨架上,都有相當比例的進口商品供消費者挑選。
這在幾十年前是中國老百姓不可想象的。退休貨車司機呂發(fā)文回憶,早些年市場上幾乎見不到進口貨,如果運氣好,自己出車的地方路過邊境,才有機會看一看外國制造的東西長什么樣。“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一些進口小零食才開始在市場上流通,但也是少之又少。”那時,到供銷社排隊憑票采購的情景還未遠去,自由流通的商品市場剛剛起步,進口貨是“了不得”的新鮮東西。
物資匱乏的年代,能吃到國外的食品很不容易。“古巴糖、伊拉克棗,是那個年代進口商品的典型代表。”呂發(fā)文至今還記得,雖然那些零食口感談不上有多好,但畢竟是進口貨,總有不一樣的感覺。
誰能想到,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深入,中國敞開大門接納全球好物,“舶來品”種類越來越多,購買也越來越方便,可以在國內(nèi)買,可以“海淘”,還可以自己出國買。
“90后”袁天月就是一名資深的“海淘”愛好者,經(jīng)常在大型購物網(wǎng)站下單,也會和小伙伴們組團拼單;既會請相熟的朋友代購心儀的商品,也會在“黑五”時搶購。中國的消費者“買全球”,在此過程中“社區(qū)+電商”類App也快速發(fā)展起來,為一部分用戶分享商品使用心得提供平臺的同時,讓另一部分用戶獲得更加細致的“海淘”攻略,豐富著消費者購買進口商品的渠道和體驗。
今天,進口商品不再是“稀罕物”,而且更加“接地氣”,融入普通人的衣食住行。中國的消費者提起進口貨,有了一份平常心,更多的是消費升級過程中對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
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不斷增加——
兩代人的留學夢
本報記者 孔德晨
說起留學,正在日本大阪大學學習的李俊杰頗有感觸。
“我父親上世紀80年代曾經(jīng)被公派到日本留學,因為受到父親影響,出國留學是我從小的目標。”李俊杰告訴記者,5年前他來到日本,目前就讀大阪大學語言學專業(yè)。“現(xiàn)在留學都是直接提前跟導師發(fā)郵件溝通,對于日本的國情也可以提前有個全面了解。我聽父親講,當年因為消息不靈通、國內(nèi)留學生少,他只能通過查閱圖書館資料來選擇學校和導師,然后等待分配的結果。”
李俊杰的父親回憶:“剛到日本時老師對我說,你是我教過的第一個中國學生,當時我很激動,用蹩腳的日語回答說我不會讓您失望的。”說到這里,他笑了笑,“老師后來告訴我,那句話因為語法錯誤,導致其變成了截然相反的意思”。
新中國成立之初直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留學生可謂鳳毛麟角。以1978年為例,當年中國的留學生規(guī)模僅為860人。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已高達66.21萬人。
70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學子走出國門,留學讀書看世界漸成尋常事。從1978年到2018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585.71萬人。其中153.39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432.32萬人已完成學業(yè),365.14萬人在完成學業(yè)后選擇回國發(fā)展,占已完成學業(yè)群體的84.46%。“我當時可以選擇留在日本搞研究,但是我毫不猶豫地回國了。”李俊杰的父親說,“國家栽培我,我就應該用學到的知識報效祖國,這是我們那一代留學生共同的初心。”
早年間,留學生到國外,看什么都新奇,到處是領先于中國的地方,回國一次更是要大包小包帶許多國內(nèi)買不到的商品。這種情形,在今天早已改變。李俊杰說:“留學5年來,讓我感受最直接的就是中國支付方式的領先。在日本,現(xiàn)在大部分店家支持支付寶、微信支付,對中國人來說十分方便。”
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場——
中國游客遍五洲
本報記者 孔德晨
導游張立在2012年由負責國內(nèi)旅游轉型帶起了出境旅游團,從此他的工作與生活發(fā)生了大變化。
“日本、巴厘島、越南、柬埔寨……這些是近年特別火的旅游地點,每年都有好多家庭選擇去玩。”張立告訴記者,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在寒暑假、春節(jié)等時段全家一起出國旅游。“這成為了一種流行時尚,尤其是春節(jié)期間,出境游不僅是單純的旅游,也是一家人團聚的方式。”出國旅游需求飛速增長,旅行社的業(yè)務也不斷拓展,生意越來越紅火。
過去,很多中國人一年難得出門旅游一趟,即使去旅游,受交通、收入、時間所限,也往往只能選擇離家不太遠的地方。曾經(jīng),普通中國人能去趟北京、在天安門前拍張照,就會讓左鄰右舍羨慕不已。70年時光荏苒,如今旅游已是中國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出境游也不再是少數(shù)家庭才能享受的休閑。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走出國門,在世界各地留下了中國人的腳印。出境游已構成中國對外開放的一道亮麗風景。
國家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中國出境旅游人數(shù)和境外旅游支出均居世界第一位。1995-2017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shù)由0.05億人次增至1.43億人次,年均增長17%,2013年中國出境旅游人數(shù)首次躍居世界第一,2014-2017年穩(wěn)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最大的出境游市場。
對于年輕一代,出境游更是平常,旅游的方式也早已不是“下車拍照,上車睡覺”。在北京工作的王女士,從孩子12歲起,幾乎每年春節(jié)全家人都一起出國旅游,兒子小程今年已讀大學,去過的國家達到兩位數(shù)。小程表示,他非常喜歡跟爸媽出國旅游,印象最深的是歐洲。“記得當時我跟爸媽在塞納河上劃著小船,朝著岸邊的人揮手,岸上的人也主動地朝我揮手致意,中國游客在世界各地都不少見。”
1980年5月,首家中外合資企業(yè)北航食成立——
見證“001號”誕生
本報記者 李 婕
稍帶廣東口音,但普通話說得流利。眼前這位來自香港的銀發(fā)老人與共和國年齡相近。她的一生,與新中國的開放發(fā)展有太多交集,“001小姐”的雅稱,就是例證。
“001小姐”名為伍淑清,父親是伍沾德——這正是始終印在中國“外資審字[1980]第一號”通知上的名字。這份文件,意味著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yè)“001號”呱呱墜地。
誕生之路不易。伍淑清仍清楚地記得,1979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剛剛在中國大地上吹響,中美通航事宜提上日程。然而,長達幾十個小時的飛行時長,中國當時卻沒有能提供專業(yè)航空食品的企業(yè)。合作的橄欖枝拋出,她和父親走上了北上談判的歷程。
“剛到北京,普通話聽不懂。思維、做事情的方式都不同,大家但憑做點事情的一門心思,摸著石頭過河。”伍淑清說,彼時沒有外商投資方面的法律,沒有任何先例可循,一切從頭摸索……直到1980年國家正式批復,由中國民航北京管理局和香港伍沾德先生為代表的香港中國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共同出資,北航食終于掛牌成立。
購買進口設備、建立會計制度、實行打卡管理制度,一個現(xiàn)代化企業(yè)的經(jīng)營和管理幾乎從零開始。在伍淑清看來,北航食遠不是一家企業(yè)這么簡單,它進行的是改革開放的率先嘗試,轉變思維、拓展眼界、比照國際,這些開放帶來的蛻變一一上演。
在合資雙方的努力與配合下,北航食從前身手工作坊式的配餐供應室,變成現(xiàn)代化的航空食品企業(yè),生產(chǎn)廠房經(jīng)歷一二三期的不斷擴建,配餐量從幾百份增長到幾十萬份……中國民航早已結束了沒有配餐公司的歷史,中國則迎來了外商投資興業(yè)的蓬勃發(fā)展。
合資之初,伍淑清是北航食的執(zhí)行董事,幾乎每兩周到北京一次,如是往返多年。再來聽聽她今天流利的普通話,便是再自然不過了。她說:“從1980年到今天,北航食與中國的發(fā)展同行,它見證改革開放引領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創(chuàng)造幾代人的幸福生活。開放,這是前進的必由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