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北省邢臺市威縣章臺鎮(zhèn)一家養(yǎng)老院,院長楊瑞美和老人一起剪窗花(2019年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新華社北京9月1日電 題:人民至上的生動實踐——共和國民生發(fā)展成就巡禮
新華社記者 齊中熙、魏玉坤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70年來,中國人民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衣著從穿得暖和到穿出品位,飲食從吃飽肚子到吃出健康,居住從瓦片遮頭到住得安心,出行從徒步跋涉到日行千里……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不斷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看得見——獲得感持續(xù)提升
“邊踩踏板,邊移動針頭下面的布料,很快就能做出一件衣服。以前的衣服都是這樣做出來的。”在廣西民族博物館的百年老物件展廳里,年逾60的李秀梅指著縫紉機等展品,給小外孫講起過去的故事。
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糧食、布匹、肉類等都是憑票供應。老式自行車、手表、縫紉機,再加上收音機,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三轉(zhuǎn)一響”,擁有這些物品曾是人們的夢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天翻地覆的偉大變革。中國人民的生活告別了“票證時代”、走過了“溫飽階段”、迎來了“全面小康”。

顧客在河北省肅寧縣一家裘皮商城選購服裝(2017年12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食品消費從匱乏到富足——
2018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豬肉消費量和蛋類消費量比1956年增長2.9倍、2.2倍;人均奶類消費量比1985年增長6.5倍。農(nóng)村居民人均豬肉消費量和蛋類消費量分別比1954年增長5.2倍、9.5倍;人均奶類消費量比1983年增長8.9倍。
衣著從穿暖到穿美——
服裝的品牌化、時尚化和個性化成為人們的共同追求,衣著消費支出大幅增長。2018年城鎮(zhèn)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比1956年增長53.6倍;農(nóng)村居民人均衣著消費比1954年增長82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