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是38年前的笑話,現(xiàn)在看來依然極具諷刺性。
很多人好奇,一本誕生于資源相對匱乏的西北內陸城市的雜志,怎么就在全國脫穎而出,產(chǎn)生轟動的“讀者現(xiàn)象”呢? 接下來的這些場景,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示。

△《讀者》雜志在90年代中后期開始實施品牌戰(zhàn)略,專門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陳漢民教授為雜志設計刊徽。1998年1月起,《讀者》正式啟用“小蜜蜂”標識(上)、拼音“DUZHE”和趙樸初書寫的刊名組成的LOGO(下)。(央視記者黃京輝拍攝)

△這是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陳漢民教授手寫版的設計意念,頗為用心。(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上圖為《讀者》的盲文版,下圖左為北美發(fā)行繁體字版,下圖右為臺灣版。(央視記者王鵬飛拍攝)

△這是2019年第14期《讀者》中一篇文章的兩版校對稿。右圖是基于左圖修改后的再次校對。密密麻麻的修改痕跡可見用心程度。該刊編輯告訴《時政新聞眼》,一篇文章在發(fā)布前,會經(jīng)過13位編輯的一一校對,差錯率控制在萬分之0.5以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