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僅搬得出、住得下,還要能致富。富民新村峻工一年來,大力發(fā)展肉羊、肉牛養(yǎng)殖和設施蔬菜種植產(chǎn)業(yè)。如今已脫貧559戶、2188人。這是航拍的富民新村。
這個林場不平凡:古有愚公,今有“六老漢”
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古浪縣另一個考察點——八步沙林場。
八步沙林場地處河西走廊東端,騰格里沙漠南緣,距離古浪縣城30公里。在過去,這里叫“跋步沙”。因為沙子又細又軟,人踩上去,腳就陷到沙里。
△即便前一天剛下過雨,濕度增加了沙子的粘性和重量,也還是能看出沙粒之細小,很容易被風揚起。(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武威是全國荒漠化、沙漠化危害最為嚴重的地區(qū)之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沙漠以每年7.5米的速度向八步沙的村莊和農(nóng)田侵襲。

△上世紀80年代初的八步沙。(資料圖片)

△如今的八步沙林場。(央視記者張曉鵬拍攝)
為了保護家園不被狂沙吞沒,1981年,古浪縣土門鎮(zhèn)臺子村村民郭朝明、賀發(fā)林、石滿、羅元奎、程海、張潤元,以聯(lián)戶承包形式發(fā)起和組建八步沙集體林場,承包治理7.5萬畝流沙。他們六個人年齡加起來近300歲,被稱為八步沙“六老漢”。

△組建林場時,六老漢按下紅手印,簽訂這份合同。(央視記者郁振一拍攝)
“吃在八步沙、住在八步沙,死了也要埋在八步沙。”六老漢以最質樸的方式堅守20年,治理沙漠7.5萬畝,形成一條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公里的防風固沙綠色屏障,保護10萬畝農(nóng)田,實現(xiàn)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六老漢之一、第一代治沙人,今年78歲的張潤元老人說,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所站的地方都是尖尖的沙丘,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植樹,起風后沙子被吹到了“樹堂子”里,起不了風沙,地面也變得平整了。(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上世紀90年代初,六老漢中開始有人離世。他們在生前約定,如果自己不在了,家里也得出一個孩子接著干下去。“六老漢”各有一個兒子或女婿接過了治沙接力棒。從2000年開始,郭朝明的兒子郭萬剛帶領第二代治沙人又開始向古浪縣北部沙區(qū)的三大風沙口進軍。
△檸條、大薊、榆樹、紅柳、苦豆草……郭萬剛如數(shù)家珍地介紹這里最常見的沙生植物。(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現(xiàn)在,67歲的郭萬剛是八步沙林場的場長。林場現(xiàn)有28個護林員,其中還有兩個是大學生。(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八步沙林場的護林人員采用草方格固沙。在沙地上畫出方格網(wǎng),把麥草一束束按照畫的方格鋪在沙地上,再用鐵鍬扎進沙中,留一些麥草立在沙上,形成這種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沙漠防護網(wǎng)之后,再在方格中種樹。采用這種方式造一畝林,成本1200元左右,而且成活率很高。(央視記者段德文拍攝)
34歲的郭璽是第三代治沙人。他是第一代治沙人郭朝明的孫子,也是第二代治沙人郭萬剛的侄子。
△郭璽2016年開始在林場工作。他說,郭家的孩子都孝順。雖然在外打工賺得多一些,但為了爺爺?shù)倪z愿,他決定扎根八步沙。(央視記者沈忱拍攝)
除了治沙護林,郭璽和八步沙的年輕人開始探索發(fā)展沙產(chǎn)業(yè),建設梭梭接種肉蓯蓉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