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外交思想蘊含著堅實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
“習近平外交思想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從‘兩個大局’的歷史交匯出發(fā),謀劃新時代中國的大國外交方略。”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顏曉峰表示,這一思想的核心理念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世界歷史思想的當代創(chuàng)新;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確定了當代世界國家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是馬克思主義占據真理和道義制高點在外交領域的展現。
——習近平外交思想集新中國成立70年對外交往經驗之大成。
98年砥礪奮進,70載春華秋實。70年是里程碑,也是新起點。6月,俄羅斯之行引領中俄關系邁入新時代,“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俄都是搬不走的好鄰居、拆不散的真伙伴”;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之行深化中國與中亞國家“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的傳統(tǒng)友誼;朝鮮之行譜寫中朝友誼新篇章;日本之行為世界經濟和全球治理明確方向,為大國關系和國際合作把脈開方。
“習近平外交思想集新中國成立70年對外交往經驗之大成,凝結著全黨全國人民的集體智慧,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與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王文表示。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認為,習近平外交思想是對中國外交傳統(tǒng)和實踐的繼承、總結,同時也是發(fā)展,具有主動性,是對中國傳統(tǒng)外交思想的巨大超越。
塑造中國外交獨特風范
——彰顯新時代大國責任與使命 譜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篇章
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始終張開雙臂歡迎各國人民搭乘中國發(fā)展的“快車”、“便車”。在許多專家學者看來,習近平外交思想在延續(xù)中國的悠久歷史傳統(tǒng)和長期政策取向的同時,有著結合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的理論創(chuàng)新。
今年4月26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如約而至,“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6年來,從“大寫意”到“工筆畫”,共建“一帶一路”藍圖初步繪就,發(fā)展成果惠及各國人民。
“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未來之中國,必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擁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貢獻世界。”5月15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召開為增進不同文明的交流、對話、互鑒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天地,為共同構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民心相通的平臺。
在第二十三屆圣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全會上,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提供了中國智慧——“面對變局,群策群力、合作共贏是各方的正確選擇。放眼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是各方的最大利益契合點和最佳合作切入點。”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6月28日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四次峰會上強調的,中國有信心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同世界各國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創(chuàng)造世界經濟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懈努力。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主席每到一地必提的一個關鍵詞。在上半年的外交活動中,“互利共贏”“共同發(fā)展”“互尊互信”“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等概念始終是各個場合的高頻詞匯,話語中都體現了通過共建“一帶一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努力的美好愿景。
“今年上半年以來,中國外交的積極姿態(tài)在延續(xù),體現了我們對新型國際關系的塑造和主動作為。”王帆談到,習近平主席不僅僅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頂層設計師,同時也是引領者。習近平主席在外事活動中發(fā)表的系列重要講話,成為處理國家間關系,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與安全,以及推進全球治理等重大問題的根本遵循。
“在外交工作上,我們確立了一個目標,這就是和世界各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說,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外交工作上的“行動指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所以是外交工作的目標,這是因為這一思想回答了一個快速發(fā)展的中國如何和世界相處這樣一個根本性問題,是我們中國和世界各國相處的一個大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