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貴州省石阡縣大坪村,左艷(中)在貧困戶家了解危房改造情況(2018年8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楊文斌 攝
身穿白色T恤、藍色褲子,腳穿一雙運動鞋,皮膚略黑的左艷,講起話來總是樂呵呵的。從2018年6月至今,左艷幾乎每天吃住在村,既要負責(zé)村委會日常工作,還要經(jīng)常走村串戶。
小到村民間的家長里短,大到上百萬元的扶貧項目,事無巨細,她和同事們一起扛在肩上。其間,有村民的不理解,也有親戚朋友的誤解,左艷總是微笑面對。
“十天半個月和孩子還見不上一面,看到我,孩子還淘氣地喊我‘干媽’。”左艷說。
貧困戶鄧開英家兩個女兒、一個兒子都在讀大學(xué),家庭負擔(dān)比較重??吹阶笃G,她立刻招呼進屋喝茶。
“這幾年村里變化大,路修通了,連院壩也幫我們硬化了。左艷他們這些村干部,經(jīng)常到我家,她從小就很爭氣,有事情、有困難了我愿意找她說。”鄧開英說。
山石聳立的貴州高原,堅硬的巖石上鐫刻著發(fā)展的歷史。這些年輕人就像大山里的石頭,不管前路如何難行,他們甘愿做山區(qū)脫貧的鋪路石。
收獲
滿眼皆山,滿山皆石。地處滇黔桂石漠化片區(qū)的晴隆縣,山高坡陡,土地破碎。當(dāng)?shù)卮迕翊蛉ふf:“山太陡了,羊爬山吃草,腿都打顫。”
從浙江寧波到晴隆縣扶貧的掛職干部儲楊洋,今年33歲。走進大山的他主要做了兩件事:賣茶為群眾增收、建廠讓群眾就業(yè)。
在儲楊洋的努力下,寧波市援建的一座占地4000平方米、每天可加工8萬斤鮮茶的茶葉加工廠已投入使用,可輻射帶動全縣3萬畝茶園,貧困山區(qū)茶農(nóng)脫貧有了保障。
“2012年,我曾來過晴隆,那時縣城連出租車都沒有。我就想,如果有機會一定來扶貧。”儲楊洋說,來了一年多,有坎坷更有收獲。
在儲楊洋看來,這里的群眾都是普普通通的面孔,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但他們像山一樣堅毅,從他們身上看到了與自然抗?fàn)帯⑴c貧困抗?fàn)幍念B強。
打開《也改扶貧調(diào)研報告》猶如打開了一部村寨志。也改村的歷史變遷、民風(fēng)民俗、產(chǎn)業(yè)發(fā)展等一目了然。
這部3.2萬字的調(diào)研報告,是陳旭楠用年輕人的視角觀察扶貧工作的“小結(jié)”。報告中寫道:扶貧隊伍要敢打敢拼、精準(zhǔn)扶貧要敢深敢細、產(chǎn)業(yè)革命要敢為人先、民主監(jiān)督要敢怒敢言。
“扶貧需要干部,更需要發(fā)動群眾,他們才是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動力。”陳旭楠說。
行走在頗洞村,荷花盛開、藍莓滿園,田間地頭到處是村民忙碌的身影。按照戶籍人口,村里每戶每年分紅上萬元,村民中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不怕丑不丑,就怕沒戶口。”美好的生活使人們對故土有了更多的眷念。
“扶貧要有團隊精神,而且不能畏首畏尾。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不能人家種茄子、白菜,你也種茄子、白菜,要走差異化發(fā)展的路子。”張清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