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4日電 上海佘山腳下,一個時刻望向蒼穹的“大家伙”靜靜矗立,這就是上海65米口徑全方位可動的天馬望遠鏡,目前擔任總工程師的是上海天文臺研究員劉慶會。
劉慶會曾在日本留學、工作12年,回國后,他開始與團隊一起承擔射電望遠鏡開發(fā)等工作。“做點對國家有用的事”,這是劉慶會的微信簽名,也是他一貫的堅持。他說:“我的命運和國家的富強息息相關,把自己承擔的工作做好,是責任,更是光榮。”
“學了技術要回國貢獻才有價值”
劉慶會1984年進入南京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學習,從山東單縣一個普通村莊走出來的他,有股專心致志的“拼勁兒”,至今他都記得高中時候的很多課文。
劉慶會這種“拼勁兒”一以貫之。畢業(yè)后,劉慶會被分配到濟南試驗機制造總公司工作,也是在此工作期間,他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當時的工作和日本島津制作所合作較多,日本先進的電子產(chǎn)品水平讓劉慶會去日本留學的愿望逐漸產(chǎn)生,就是想“盡量多學點本事,為國家多做點事”。
1997年,32歲的劉慶會去往日本鹿兒島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繼續(xù)在日本國立天文臺工作。2003年至2009年,劉慶會作為主要成員在日本國立天文臺從事日本月球大型探測衛(wèi)星SELENE的開發(fā)研究工作。
身在異國,劉慶會時刻關注祖國動態(tài)。1998年南方洪災,劉慶會組織留學生走上街頭募捐;中國體育健兒在日本比賽,劉慶會組織留學生現(xiàn)場助威……
“在國外總有種浮萍的感覺,對祖國的眷戀非常濃烈。”劉慶會對自己的下一步也非常清楚,“我始終明確學到技術后是要回國做貢獻的,這樣才真正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