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人數多。龍華烈士陵園包括235名陳列在龍華烈士紀念館中的烈士,近600名骨灰安放在紀念堂中的烈士,近800名遺骸安葬在墓地中的烈士,270余名集體安葬在無名烈士墓中的烈士,近100名有詩文作品的烈士。這里有民主革命時期的抗英愛國將領陳化成、“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中共創(chuàng)建時期的重要領導人張?zhí)住⒉毯蜕?、瞿秋白等?ldquo;陳氏革命兩兄弟”、“軍委四烈士”、龍華“二十四烈士”、中國共產黨的黨外親密戰(zhàn)友鄧演達、卓越的科學文化戰(zhàn)士鄒韜奮、國民黨愛國將領謝晉元、用生命發(fā)出“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李白……以及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犧牲的烈士呂世才、盛鈴發(fā)等。
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應該有自己的英雄敘事,革命英烈的光榮傳統(tǒng)是國家深層的軟實力之一,因此,如何挖掘、傳承、發(fā)揚上海這個紅色城市的英烈精神尤為重要。作為集中代表的龍華英烈精神,概括起來就是“祖國至上”“無私奉獻”“銳意創(chuàng)新”。
“祖國至上”精神重點體現在革命先烈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所做出的犧牲。尤其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龍華烈士毅然肩負起挽救民族危亡的重任。龍華犧牲的“二十四烈士”中,出生于南洋愛國華僑家庭的歐陽立安僅僅17歲,左聯五位作家平均年齡26歲。他們都是風華正茂的共產黨員、愛國志士,在民族危亡之際,他們敢于堅守信念,慨然赴死,踐行了對祖國的無限忠誠。
“無私奉獻”精神體現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以科學家為代表的各個群體為祖國建設甘愿奉獻犧牲的精神。為了保家衛(wèi)國,加快社會主義建設,上海兒女積極趕赴前線,奔向邊陲,把青春和熱血灑在了中華大地。為科學事業(yè)無私奉獻的科學家彭加木,具有高尚品德和愛國情懷的錢學森正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銳意創(chuàng)新”精神體現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上海各條戰(zhàn)線涌現出一批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的典型人物。他們中的杰出代表,如鄒碧華、湯慶福等。作為時代的先鋒,他們以鞠躬盡瘁、銳意創(chuàng)新的精神,為城市發(fā)展和國家富強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值得敬仰的“時代坐標”。
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英雄,“祖國至上”的信念、“無私奉獻”的品格、“銳意創(chuàng)新”的精神,鍛造出中國人堅挺的脊梁。龍華英烈精神是歷史的,也是時代的,是在各歷史階段由無數仁人志士共同創(chuàng)造的,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薪火相傳的紅色基因和不竭的精神源泉。緬懷英烈,需要反省自躬;緬懷英烈,更要展望未來。今天,我們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在這個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時代,對以龍華英烈精神為代表的紅色文化的堅守與傳承,清晰地告訴我們——“今天的中國從何處來,又往何處去”。
?。ㄗ髡邽樯虾煼洞髮W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