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友誼的篇章
中外的文明交流互鑒不僅歷史悠久,更在當代不斷續(xù)寫,這其中的故事也同樣在國禮中有所體現(xiàn)。
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總理羅利送給習近平主席的禮物中,有一本童話書。作者是從特多共和國嫁到了中國河南鄭州的桑麗莎。1996年,作為特多共和國到中國的第一個留學生,桑麗莎來到了北京。2001年,桑麗莎跟著丈夫朱偉回到鄭州生活。桑麗莎開始了介紹中國文化的工作并出版童話書。從孤身留學,到定居中國、成家立業(yè),桑麗莎的經(jīng)歷也見證了中國與特多共和國之間的友誼。
文藝是最好的交流方式。習近平主席也常將中國當代的文化作品做為國禮,以促進當代中國文化走出去。2014年7月,習近平主席訪問阿根廷。在向阿根廷友人贈送的國禮中,《北京青年》《老有所依》和《失戀三十三天》等多部具有中國流行文化符號的影視作品赫然在列。2015年6月,習近平主席同到訪的比利時國王菲利普會晤時,將小說《蓋世太保槍口下的中國女人》作為禮物贈予了菲利普國王。
2014年9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印度時,到訪了印度總理莫迪的家鄉(xiāng)古吉拉特邦。習近平主席送給莫迪的禮物中,除了一副玉質(zhì)國際象棋、一個山水風格的蘇繡雙面繡外,還有《玄奘之路》的電影紀錄片。習近平主席說,莫迪總理把中印兩國比喻為“兩個身體、一種精神”。古吉拉特邦就是例證。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到古吉拉特邦取經(jīng),然后把佛經(jīng)帶回中國,在我的家鄉(xiāng)陜西西安傳經(jīng)。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對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我邀請莫迪總理下次訪問中國時到西安去看看,看看當年玄奘藏經(jīng)譯經(jīng)的地方。我們要把兩國友誼與合作的紐帶傳承好、發(fā)揚好,把中印關系發(fā)展好。
不久,這份邀約就得以實現(xiàn)。2015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陜西西安接待了到訪的莫迪總理。這一次,雙方互贈的禮物同樣體現(xiàn)了兩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交流:習近平主席向莫迪總理贈送的是珍貴出土文物銅車馬的模型,以及中文和印地語的《大唐西域記》。莫迪總理回贈了釋迦牟尼舍利罐的復制品、釋迦牟尼頭像復制品,以及出土這兩件文物的印度古吉拉特邦歷史遺跡的畫。
《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機關報,記錄著中國的時代變遷,它也被當做過國禮。
2017年11月,習近平主席訪問越南期間,同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在胡志明故居進行會晤。習近平主席親自送上了一份特殊的國禮給阮富仲——19期《人民日報》報紙。每一期報紙的背后,都有著特殊的故事。習近平主席指著一份泛黃的報紙向阮富仲介紹說:“這是1955年胡志明主席訪華時的報紙,我們費了些勁找到的,一共16期。”這些報紙讓阮富仲很驚喜,他仔細端詳著這些60多年前的照片和文章。此外,習近平主席還精心挑選了2017年1月份阮富仲到訪中國時的《人民日報》。這19期報紙禮輕情意重,生動地體現(xiàn)出了中越兩黨兩國源遠流長的情誼。
無論過去、現(xiàn)在還是將來,國禮不僅可以傳遞國與國之間的情誼,更是一張張國家文化的品牌,為文明交流互鑒增添著新的色彩。(記者 李貞)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4月03日 第 05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