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頭懸梁錐刺股,今有二月河的“煙炙腕”
每當深夜困盹難忍時,他就用煙頭燙自己的手腕,如今他的手腕上全是斑斑煙燒傷痕。他說寫作不但是一種資源消耗、體力消耗,而且是極大的感情消耗。為了康熙立書成卷,他甘心消得人憔悴了。他為自己作了一番生動的描述,稱自己創(chuàng)作是在大沙漠上作疲勞的精神旅行,面對外面世界五彩繽紛的諸多誘惑,自己要求自己,穿過沙漠,前邊就是一片等著自己的綠洲。
二月河走進了綠洲,他靠自己的勤奮和對清史的諳熟,150萬字的四卷《康熙大帝》一舉成名。這部鴻篇巨著,以史實為依托,囊括了康熙在位期間最重要的歷史事件:順治皇帝因愛妃病逝出家為僧,8歲的康熙被推上了皇帝寶座,康熙完成了擒鰲拜,奪回大權;撤三藩,與吳三桂斗智斗勇;收復臺灣,實現(xiàn)統(tǒng)一;西征噶爾丹,平定叛亂等,書中真實再現(xiàn)了風起云涌的歷史場面。以及康熙晚年出現(xiàn)的九子奪嫡,究竟遺詔中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是皇四子還是皇十四子,這一系列的歷史謎案為小說增添了神秘色彩。作品中塑造的眾多歷史人物形象,愛恨情仇伴隨重大事件而演進。如一代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是康熙的祖母,在順治年間和康熙中早期的政治舞臺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在順治繼位、定鼎中原、康熙幼年智擒鰲拜的過程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孝莊文皇后的深謀遠慮、聰明智慧、對子孫的覺悟與慈愛等等,在二月河的筆下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在此前的一些作品中,對中國歷史舞臺上的著名女性也多有描繪,但孝莊文皇后是一個完全不同的形象,在她身上,智慧的力量、決策的魄力、女性的慈愛被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
九十年代初,《康熙大帝·奪宮》改編的16集同名電視劇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時,曾引起強烈反響。 “拼命三郎”二月河并不就此滿足,他立志超越困難,完成“落霞三部曲”的另兩部———《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九三伏,春花秋月,他筆耕不輟。為了再現(xiàn)康乾盛世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他甘愿下油鍋了。
本名凌解放,筆名有內(nèi)涵
1945年農(nóng)歷九月,二月河在山西省昔陽縣出生。當時,人們正沉浸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和上黨戰(zhàn)役報捷、家鄉(xiāng)獲得解放的歡樂之中。于是,身為縣武委會主任的父親凌爾文和戰(zhàn)友們經(jīng)過一番研究,集體給這個初生嬰兒起了一個名字——“凌解放”。
“凌解放”與“臨解放”諧音,帶有盼望和迎接解放的意思。二月河是凌解放的筆名,是他年滿40歲、正式出版《康熙大帝》第一卷時,才首次使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