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炎陵縣城往西十九公里,洣水岸邊一巨石上,有清代所刻“鹿原陂”三個楷書大字。陂上陂下,渾然相連的兩座重檐翹角的高大殿宇,氣勢恢宏,這便是炎帝神農(nóng)氏安息之地炎帝陵。

遠眺炎帝陵
中華兒女稱自已為炎黃子孫,這“炎”就是指炎帝。炎帝神農(nóng)氏作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在歷史傳說中被賦予了神話色彩:他是太陽神、灶神、火神,天庭盜谷種,以火斗樹妖,還和黃帝一起打敗了三頭六臂的蚩尤。
剝離神話的成分,炎帝又有另一番面貌:他是中國杰出的部落首領,在那個民智未開,茹毛飲血的上古時代,炎帝神農(nóng)氏首制耒耜,教民耕種;遍嘗百草,發(fā)明醫(yī)藥;日中為市,首辟市場;治麻為布,民著衣裳;建房造屋,臺榭而居;制作陶器,冶治斤斧;削桐為琴,以通神明;弦木為弓,以威天下……用后世的眼光來看,炎帝神農(nóng)氏是中華農(nóng)耕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在農(nóng)、工、商、醫(yī)、文等各領域都有開創(chuàng)性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他用智慧和勤勞帶領百姓從蠻荒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走進炎帝陵,一部關于中華民族農(nóng)耕文明的歷史在這里徐徐打開。
炎帝的安寢福地,風景宜人
站在鹿原陂上遠眺,云秋山聳立于西南,宛如一幅畫屏;洣水如玉帶蜿蜒,清澈見底。山上綠蔭蔽日,古木參天,環(huán)境十分幽靜。
相傳,炎帝神農(nóng)氏晚年遍嘗百草,為民治病,來到南方,不幸誤食斷腸草,而安葬于鹿原陂上。這便是宋代羅泌《路史?后記》中記載的:“炎帝神農(nóng)氏崩葬長沙茶鄉(xiāng)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長沙郡在古代管轄茶陵縣,茶陵便包含了今日的炎陵縣(原酃縣)。

炎帝陵碑
根據(jù)《酃縣志》記錄,關于炎帝陵的記載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初年。官方祭祀炎帝陵可以追溯到唐朝。地方志記載:“貞觀元年至二十三年(公元627年至649年間),唐太宗遣祀官祭祀炎帝陵。”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太祖詔命“建廟陵前,肖像而祀,隨之遣官詣致祭”,“三歲一舉,率以為常”。此后歷代王朝雖興衰更替,但對炎帝陵的祭祀從未間斷:北宋150余年間祭祀50多次,此后元明兩代祭祀活動不斷,清代更加頻繁隆重,極一時之盛。

神農(nóng)大殿
